“键连岁月-追寻化院记忆”实践队成员 贾雪颖

发布时间:2025/08/04 20:06:44   点击:  

8月4日 星期一 晴

8月4日,天气晴热,我们化学与化工学院键连岁月—追寻化院记忆社会实践团在蝉鸣鼎沸里,有幸走进了山大化工系第一任书记的家。那扇门轻轻开启,仿佛同时推开了历史尘封的厚重册页—眼前这位老人,正是亲手将化工系从无到有、精心建设的开拓者与奠基者。

虽然周嘉凤书记已经93岁高龄,但当被问及化工系创建始末,她仿佛又回到自己的年轻时代,充满激情的给我们讲述属于化工人的故事。她郑重翻开那本珍藏至今、纸页边缘早已泛黄磨损的工作笔记。一行行,墨迹依然清晰:1984年9月26日,接筹备化工专业通知;10月11日,计划成立化工系筹备组;1985年1月31日,山工大正式公布成立筹备组,首次师资会议于简陋实验室召开……一行行详实的记录,把化工系的创建过程清晰展现在我们面前。经过精心筹备,化工系终于在1985年正式成立,9月首批招生41人。当谈及办学条件,周书记感慨道,“那时哪比得了现在,实验室狭小简陋,设备陈旧。招聘讲师时,教室紧张,只能借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试讲”。周书记言谈间清晰映现出当年的创业豪情与坚韧。他们面对的并非蓝图上的精密仪器,而是现实的重重匮乏与空白,而正是这片空白,最终被他们的智慧与汗水,谱写成一段壮丽的开篇。

采访中最令人屏息、震撼的时刻,是书记奶奶带我们一同翻阅这册早已泛黄的笔记,详细讲述当年建立化工系的点点滴滴。纸页轻脆,似乎承载了太多时光的重量,但字迹仍一丝不苟地排列着。上面详实记载了专业创立初期所有关键的决策与政策文件,甚至还有当时每位应聘讲师的讲课特点以及在她心目中的评分等等事件。那些名字、日期、数字,在老人指尖的轻轻摩挲下,仿佛重新活了过来,无声述说着当年的焦灼与雀跃。原来,今日我们习以为常的实验室与课堂,每一块基石都曾这样被细心丈量、艰难安放。

告别老人,走出门去,七月的热浪扑面而来。回望身后那扇门,我们心中却升腾起一种比暑气更灼热的激荡。那本笔记所承载的,何止是纸墨?那是用信念与责任浇铸的精神丰碑。老书记与其同行者们,以胼手胝足的拓荒精神,以披荆斩棘的勇气,在荒芜之上硬生生开辟出化工系的沃土。他们如精密的仪器般严谨,又如坚韧的催化剂般执着,正是这种“拓荒精神”,让幼苗得以破土,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返回校园,途经高大明亮的化学楼。午后的阳光正穿透玻璃幕墙,在洁净的走廊上投下明亮的光带。刹那间,我仿佛看见了两个时空的交叠:那本泛黄笔记上细密的字迹,与眼前实验室里精密的仪器、年轻学子专注的身影,在光里奇妙地融合贯通。楼宇静默,却仿佛诉说着一种庄严的传承——当年那些在简陋条件下埋首耕耘的先行者,最终将自己化作了托举后来者攀登的阶梯。

原来,最坚实的基座,从来就是建设者本身;而最明亮的灯火,必由奋斗者亲手点燃。当目光穿过今日实验室玻璃器皿折射的澄澈光芒,我们便看见了前辈们肩挑背扛的身影——他们默默立于时光深处,恰如根须深植于泥土,支撑着学院这棵参天大树的每一寸挺拔与繁茂。


【作者:2023级本科生 贾雪颖 来自单位:化学与化工学院 责编:王一晗 冯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