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04 20:52:04
点击:
2025年8月4日,我作为中华典籍外译工程里的《博物志》宣传小组的成员,完成了对于《博物志》宣传剧本的撰写工作,说实话,在最开始听说要把《博物志》写成剧本的时候,我是有些忐忑的,因为博物志本身的内容繁杂,再加上故事散乱,在整理和统合的过程中难度很大,更何况还涉及到了古籍中最艰难的一部分——即翻译,但是我认为这个项目在传播中国古文化方面是十分有意义的,所以我开始了创作,并且试图在创作过程中抓住博物志的核心表达点,通过这种方式将其中的故事以当代的表达方式转换出来,以当代人喜欢的形式将博物志中记载内容展示出来。同时,由于中国古代民俗文学发展历史悠久,体系复杂,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也重视将博物志与其他民族文学或者神话相比较,选择出具有特色的奇特形象或者故事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再进行深层次的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文本的研读是必不可少的,《博物志》一书,其内容之丰富,涵盖领域之广泛,是我生平仅见的。博物志的作者张华,崇尚阴阳学,遍览群书,甚至包括阴阳谶纬之书,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引用了大量谶纬书籍中的内容,使得博物志中的很多部分阅读起来难度较大,这也意味着由于当前谶纬文献的大量缺失,博物志的很多文献记录成为了辑佚谶纬文献的原本,也是具有独特性的记载。同时,博物志中也具有很多理性的思维和记录。根据对于历史时代的调查,魏晋时期,正是科技知识发展的加速期,因此,在博物志中,也收录了包括药学、理学在内的多门科学领域成果,称得上是真正的“博物”。
剧本创作的过程中的,当然也遇到了很多挑战与困难,一方面,作者张华深受阴阳五行之学的影响,喜爱奇闻异谈,这固然是博物志最大的特点,但是从文本研读角度来看,这为我们的剧本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杂引谶纬带来的生僻和异文在剧本进行现代化转化的时候也是阻碍重重。而在故事架构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也尝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通过从学术角度,利用谶纬的学术研究成果对于原著中的信息进行解码,而另一方面我们则尝试凝练一些博物志中的意象,将其作为实践的出发点,以文本研读和对于教授的采访作为方向,将博物志的记录脉络与记录核心展示出来,从而揭露博物志叙事逻辑背后的内涵。如我们最开始商讨使用黑夜中衔火的鸟作为标识和核心意象,后来受到原文介绍的模糊性限制,改用了浮槎和鲛人等更加详细的形象,将这些形象内涵进行解构和分析,同时也将其与很多其他记载中相似的意象进行意蕴角度的区分,如尝试解析西方记载中的美人鱼与东方“鲛人”在原型与底层情感表达方面的区别,或将意象背后代表的故事进行转化,以现代人的方式对原有的记载故事进行改编和改写,以此来进行对于故事架构的构建,并以此作为讨论的基础。在后续的讨论中,我又提出了尝试将《博物志》与《山海经》做出区分的角度,丛四库全书分类角度看,二者归属虽然相近,但是仍然存在区别,《博物志》中具有理性思维的记载给予了我们非常好的切入点,我们也以此作为区分《博物志》与《山海经》的核心理念,大力挖掘博物志中具有的现实色彩,为我们的剧本创作增加了许多灵感。
总之,对于最终的成果,我是非常满意的,不仅圆满完成了设计任务,而且又足够的尊重原著。我更加希望我的这份成果能够成为一个起点,在不久的将来,我希望我们的团队能够从更多角度出发,将博物志开发出新的内容和值得宣传的地方,让几千年前古人的幻想,在千年后的今日仍然闪烁不朽的光。
【作者:2023级本科生 李明哲 来自单位:儒学高等研究院研究院 责编:王一晗 冯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