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04 20:55:43
点击:
晨光熹微,石泉县西苑社区的活动室里书声琅琅。作为山东大学“鸢舞新篇”潍坊风筝非遗文化创意团队的一员,我站在讲台前,看着台下六十多双秦巴山区孩子们清澈又好奇的眼睛,心中那份传承风筝非遗的使命感愈发清晰。今天,我将一起推开风筝这扇穿越千年的文化之门。
“风筝,在古代叫‘纸鸢’……”我努力将声音放得更缓,更柔,试图让那些厚重的历史变得可亲可触。当屏幕上闪过鲁班削竹为鹊的想象图、唐宋仕女放鸢的古画、《红楼梦》里断线的风筝意象时,我能捕捉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那是与古老智慧初遇的惊喜。最让我心头一热的,是“纸鸢飞花令”环节。起初有些羞涩的孩子们,在分组竞技中被点燃了热情,“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鸢跋扈挟风鸣”……稚嫩的童音此起彼伏,竟累计吟诵了四十余首!那一刻,冰冷的诗句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教室里与风筝的灵魂共舞。
课后,孩子们的小手忙碌起来。我蹲在他们身边,看着他们小心翼翼地用竹条扎出三角骨架,糊上略显粗糙的棉纸,然后专注地描绘燕子或鲤鱼。颜料沾上了手指,小脸却无比认真。当二十多只承载着童真与初心的简易风筝在西苑社区广场上空同时升起,孩子们拉着线奔跑欢呼,清脆的笑声穿透晴空。我握着相机的手有些微颤——镜头里,那些在阳光下跳跃的丝线,分明就是千年文脉在今日秦巴山间的轻盈律动。那跳动的细线,何尝不是连接古今的脉搏?
“哇!128节!”当潍坊那只气势磅礴的龙头蜈蚣风筝出现在PPT上时,满堂惊叹几乎要掀翻屋顶。我点开精心准备的“非遗影像课堂”,杨红卫老师指尖翻飞展示“扎糊绘放”的绝技,韩臻老师讲述着风筝飞进校园的温暖故事,郭洪利老师展示与游戏IP联名的炫酷设计。尤其是那句“传统风筝技艺需要注入年轻血液,推陈出新”,仿佛穿越屏幕,重重敲在我的心上。
“云游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让孩子们屏住了呼吸。350米长的“中国龙”如赤色长河奔涌,指甲盖大小的蝴蝶风筝精致得令人窒息,“星空鹊桥”融合的声光科技更让人目眩神迷。我轻声讲解着,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古典与现代交织的奇幻殿堂,心中满是作为齐鲁学子对家乡这份瑰宝的自豪。
最触动心弦的,莫过于开启那个小小的“纸鸢信箱”。当孩子们展开厦门来信,看到鼓浪屿贝壳拼贴的风筝图案和那句“欢迎乘风筝来听海涛”时,我看到了他们眼中对远方大海的向往。而他们回赠的秦岭松针拼成的朱鹮翅膀标本,那份来自山林的质朴灵性,又让我无比动容。轻轻摩挲着那些满载山海情谊的信件,秦岭的云雾仿佛与闽南的海风在纸页间温柔相拥。

一天的课程落幕,整理物料时,指尖仿佛还残留着竹条的韧劲和棉纸的触感。回望广场上空曾飞舞风筝的湛蓝天幕,心潮难平。从鲁班削竹的智慧,到曹雪芹笔下的意象,再到传承人手中跳动的创新脉搏,以及孩子们手中放飞的山海情谊……这条穿越时空的风筝线,一端系着先人深邃的智慧,另一端,正被秦岭深处这些稚嫩的小手紧紧握住。
我深深相信,当他们仰望天空,寻找自己的风筝时,那根无形的线,已悄然将古老的非遗基因,系在了他们未来无限可能的坐标上。我们带来的,或许只是几堂课的星火,但点燃的,是对千年文脉的感知与传承的微光。这掌心中跳动的细线,系着的不仅是风筝,更是从历史深处绵延而来的希望。
【作者:2024级本科生 王艺静 来自单位:文化传播学院 责编:王一晗 冯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