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08 20:48:27
点击:
清晨的阳光如碎金般铺满趵突泉校区中心花园,石板路被晒得泛起微热,空气中浮动着草木与花朵的淡香。今天是“银发赋能” 社会实践队的第二堂手机视频拍摄课,作为主讲人,我低头轻触资料袋里的教案,指尖在封面上悄然摩挲,暗自攥紧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一定要让老人们听懂学透。

九点整,课程准时开始。复习环节里,高艺芯调出上节课的优秀作品,指尖轻点屏幕:“这张荷花对焦精准,只是手抖了些,下次找个支撑点就稳了。” 老人们听得专注,有的在笔记本上增补批注,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晨光里的蝉鸣交织成温馨的旋律。
轮到我主讲时,我举起教案,对着图片细细拆解摄像功能:“红色圆点是开始键,轻点即录,再点即停;想边录边拍,就点这个小相机图标。” 演示间特意放慢动作,确保每位老人都能看清。瞥见几位老人捧着旧款手机面露难色,便逐人上前辅导。当有位奶奶终于熟练操作时,她眼里迸出的光,比阳光更灼亮。

在中心花园的亭子中,我结合实景讲解了推、拉、摇、移、跟、绕六种运镜手法。示范“推镜头” 时,我站在远处,对着不远处的亭子缓缓向前走,同时保持手机镜头稳定,慢慢将画面从亭子整体推进到石凳上的一个水瓶:“这样就能让细节浮出画面。” 演示 “跟镜头” 时,让队长沿小径前行,我举着手机同步移动:“跟拍要像影子般贴合,距离与角度都得稳住。” 每讲完一种,都让老人们先看我们演示,再试着模仿。

理论讲解结束后,老人们以假山为主体分组拍摄。我和其他队员分别走到各个小组旁边,巡回进行指导。有的小组尝试用“绕镜头” 拍摄假山全貌,我便提醒他们转动时脚步要稳,镜头移动速度要均匀;有的小组在用 “跟镜头” 记录同伴欣赏假山的样子,我告诉他们可以适当降低镜头角度,让画面更有层次感。

返程的路上,我的脑海里不断回放着课堂的片段。原来“数字助老”从不是单向的给予,老人们眼里的渴望与学会后的雀跃,早已化作最珍贵的回馈。接下来的视频剪辑课,我们定会准备得更周全,让这座用耐心搭建的代际桥梁,载着他们跨越数字鸿沟,驶向更鲜活的智能生活。
【作者:2023级本科生 马玉珍 来自单位: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张穆楠 朱若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