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2 21:36:50
点击:
怀揣着“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初心,这个夏天,我走进济南市城管局,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见习。这段经历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让我对“城管”二字的理解从模糊的刻板印象,到逐渐变得温暖而清晰。这方天地里,没有冰冷的执法标签,只有一群用脚步丈量城市温度、用实干诠释为民初心的践行者,而这份“实干”与山大“知行合一”的实践传统不谋而合。

初识城管,始于那张“有温度的地图”。见习的第二天,我们便来到西瓜地图和便民摊点现场采访。炎炎烈日下,执法队员不是驱赶瓜农的“管理者”,而是帮他们规划摊位、协调供需的“服务员”。那张标注着合规售卖点的地图,不是简单的行政文件,而是给城市烟火气预留的温柔空间。《温暖城管》宣讲会上,帮乡村烧鸡注册品牌的奔波、为占道摊贩寻找合规摊位的巧思,更让我看见执法记录仪背后,是城管人对民生需求的细腻回应。城管的“管”并不是单向约束,而是双向奔赴的守护,正如在课堂上学到的“在实践中体察民生”。
深入实践,方知城管工作的“刚柔并济”。撰写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反响文章时,我梳理城管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发现每一项工作都紧扣“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而“纵深推进清廉机关建设”调研中,“八小时之外的‘三个五’”制度筑牢纪律防线,“阳光执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些规范严谨的制度设计,也让我读懂了城管工作的“刚性底色”。
最后一周的基层之行,让这幅“城管画卷”添上了最生动的乡土色彩。在商河县“晨曦摊区”的晨曦微露中,我触摸到了“管”字背后涌动的暖流,这里并非驱逐之地,而是城管部门精心设计的助农港湾:自产蔬菜瓜果在规范摊位上安稳落脚,农民脸上舒展的笑颜,是“管”字转化为“服务”二字最生动的注脚。在杨八士村,第一书记讲述杨八士村的故事,更让我明白城管人的足迹早已踏入了振兴的田野——他们为乡村奔走出力,在无形中为乡村经济织就了新的纽带。这哪里是刻板印象中的“驱离”?分明是在城市与乡野、秩序与生计之间,以绣花功夫穿针引线,编织着和谐共生的锦绣画卷。
周三参观市科技局,让我触摸到了科技与人文交织的温度。走进巨幕影院,《蓝鲸》的光影在眼前铺展,深海的静谧与科技探索的壮阔交织,让我直观感受到科技对未知世界的解码之力;展厅里,讲解员娓娓道来文圣常院士深耕海洋科学的执着、刘徽在古代数学领域的智慧闪光,那些跨越时空的科研坚守与探索精神,让我对“科技”有了更鲜活的理解。

实习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却在我认知的土壤中播下了一棵种子。济南城管人,早已不是街头巷尾被简单定义的“管理者”,他们是城市温度的守护者,是民生诉求的应答者,是科技赋能的前行者。这份“于细微处见功夫,在服务中显担当”的“绣花”精神,与百廿山大“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初心共振。此番见习,不仅是对校训精神的生动践行,更让我明白:作为山大学子,我们脚下的每一步实践,都是在为社会这幅锦绣画卷添针加线。未来,我会带着这份体悟,在“学无止境”的路上继续前行,用实干诠释“气有浩然”的精神担当。
【作者:2024级研究生 邢若飞 来自单位:外国语学院 责编:刘方 武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