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3 20:54:15
点击:
机舱舷窗外的云层渐渐稀薄,大不列颠在傍晚的夜雾中慢慢浮现。我们拖着行李箱碾过鹅卵石的街道,辘辘声穿越牛津城的古典柱廊,十二个小时的航程,像极了一场穿越东西方时空的缩时放映。
站在牛津高街的石板路上,学生们被哥特式建筑吸引而驻足拍摄。当来自东方的年轻面孔与八百年的学术殿堂相遇,文明的对话便在这座“梦想的尖塔之城”悄然展开。十四天的时光,从英式早餐里刀叉碰撞的清脆,到大家围坐在草坪讨论时迸发的思想火花,有些成长,注定要在这场跨越山海的相遇里完成。
韦斯顿图书馆的穹顶下,阳光透过玻璃,将数个世纪的智慧沉淀投映在长桌上。起初,郭同学谨慎地组织语言,后来用流利的英语和老师探讨问题;开始,王同学默默静坐,后来参与到舞台表演;下课铃声响起,依然挡不住同学们求知的热情,大家围拢在教授跟前,继续着课上讨论的余温……这些成长,比任何成绩单都更能凸显教育的跨国界力量。所谓“国际化”,是当这群孩子站在世界的坐标里,既懂得倾听异域的声音,也敢于发出自己的声响。
课后,学生与英国、印度的小伙伴们分享各自国家的故事。当同学们用莎剧的台词解释中国“和而不同”的理念时,我看到了文明对话的完美隐喻——真正的国际化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在差异中构建理解的通道。当学生们站在阿什莫林博物馆的东方文物前,他们既是在审视他者眼中的故土,也是在重新定位自己的文化坐标。
在叹息桥下,同学们行走在牛津石板路上的足音,在牛津的雨雾中交融。八百年的学术星火穿透哥特式拱窗,映照着年轻的东方面庞,让年轻人在异国的文化镜鉴中,既能看到世界的广阔,也会再次审视自我价值。
归国航班上,看到一位同学的笔记,那些交织着东西方思辨的笔记,恰似文明嫁接后发出的新芽,又好似一封封写给未来的信。牛津赋予他们的何止知识?更是一种视野和胸襟。年轻的心灵在穿越文化疆界时,既成为他乡的旅人,又做自己精神家园的守护人。
离别的这天,望着大家互诉着期待再见的模样,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个项目“展望”二字的真意,它不是让孩子们仰望远方,而是让他们在见过世界后,更清楚自己要走向何方。
【作者:国际事务部 吴健 来自单位:国际事务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责编:刘方 武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