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6 20:04:43
点击:
八十年前的金秋,胶东半岛的炮声终于沉寂,中华大地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八十年后的今日,我握着一束沾着晨露的菊花,站在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的门前,秋阳漫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匾额,鎏金的笔画间仿佛还浮动着当年的硝烟。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首先来到广场中央,花岗岩群雕自苍松翠柏间拔地而起,数名烈士以磐石之姿坚韧伫立。最前方的战士英姿挺拔,目光如炬,身旁女战士微微昂首,眉眼坚毅,侧面的战士或紧握双拳,或目视远方,战火揉皱的衣褶,经石匠刻刀,凝成了永恒的刚强。日光漫过石面,深浅石纹里藏着八十年前的温度——子弟兵冲锋时溅起的尘土、老百姓缝军装的针脚,战士擦枪时掌心的温热……这是一部用石头书写的精神史诗,让后人在仰望间,读懂信仰的重量,明白我们脚下的路,是先辈以血肉铺就的远方。

拾级而上,鞋跟叩击台阶的声响格外清晰,像在应和八十年前那些急促的脚步声。军魂馆展厅的玻璃柜前,那件八路军军装的领口依然挺括,左胸的弹孔边缘凝结着暗褐色的痕迹,讲解员说那是崂山游击战中,战士赵振声被流弹击穿的地方。玻璃展示柜旁的92式步兵炮斜倚在红绸上,炮身的锈迹如蛛网蔓延,炮口残留的焦痕里,似乎还能听见当年轰塌日军碉堡时的轰鸣。
穿过展厅,踏入后院,革命烈士名碑静静伫立在那里,青灰色的石面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却又因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而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石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如繁星般排列,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段永不褪色的英雄故事,每一道刻痕里,都凝固着先辈热血与牺牲。有的名字已被风雨侵蚀得有些浅淡,可那抹浅淡里,藏着的是后人无尽的追思,有人用油漆小心填补,让英雄的姓名,始终在时光里熠熠生辉。我将菊花轻放在石碑前,闭目默哀,耳畔似有八十年前的风声,裹挟着战士的呐喊。这一瞬,名字不再是符号,是滚烫的血、燃烧的魂,是永不熄灭的革命之光。
离开纪念馆时,正午的阳光铺满归途。作为山大学子,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节点上回望,英雄烈士曾以青春赴国难,用热血为我们铺就前行之路。今日的我们,当以学识为炬、以担当为帆,把先辈的热血,化作逐梦的力量,告慰革命先烈永远年轻的灵魂。
【作者:2023级本科生 管若含 来自单位:机械工程学院 责编:赵方方 武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