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7 21:20:06
点击:
天刚蒙蒙亮,我们“赓续红色精神”赴桂林调研队一行在街边吆喝着的摊子匆匆吃完一碗地地道道的桂林米粉,便迎着朝露,乘车前往广西省立艺术馆(西南剧展旧址)。
站在广西省立艺术馆前,门额上的“广西省立艺术馆”七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檐角的铜铃在风里轻轻摇晃,像在重复一段被时光掩埋的往事。正值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座见证过烽火岁月的老建筑,成了最厚重的历史课本。
踏进广西省立艺术馆的刹那,时光仿佛倒流至1944年的初春。红砖青瓦的建筑在烈日下泛着温润的光,外墙上三幅斑驳的浮雕——执笔的画家、抚琴的乐师、扬袖的舞者——仍以凝固的姿态呐喊着抗战岁月的热血。这座由戏剧大师欧阳予倩主持筹建的“中国第一座话剧专业剧场”,在战火中诞生,又在焦土上重生。
艺术馆展厅的玻璃柜里,暗红色旧砖被射灯镀上金边。“这是我们修缮时从地基挖出的原馆遗存,距今已经有80多年了。”讲解员的指尖轻抚展柜,声音低沉。1944年,一群追求进步的戏剧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和爱国戏剧家的号召下,冲破反动势力的重重阻挠,以抗日救亡为主题,在广西桂林举办了声势浩大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西南剧展),轰动了全中国,为全国人民投入抗战斗争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1944年秋,日军进犯湘桂,刚落成半年的艺术馆毁于炮火,仅存残垣;1946年,欧阳予倩携图纸在原址一砖一瓦重建,让“中国戏剧史上的伟大建筑”涅槃重生。我凝视砖块上风化的棱角,恍惚看见艺术家们蹲在瓦砾间捡拾碎砖的背影——文化的韧性在废墟中愈发铮铮。
转入剧场的甬道,酒红色座椅环抱着舞台。台口高8米的木质穹顶下,一盏盏灯如星群悬垂,而最撼动我的却是墙角一块奠基石:“黄旭初题,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四月吉日。”西南剧展在此揭幕:10多个剧团、近1000名戏剧工作者化身“文化兵”,以《劝夫从军》《落叶之歌》等60多部剧目为武器,在170余场演出中点燃十万军民的热血。
1944年2月15日,八省戏剧团队穿越火线汇聚桂林,这座剧场以惊世之姿拉开西南剧展的序幕。三个月里,这里成为亚洲反法西斯的文化灯塔:苏联大使馆空运戏剧照片参展,英国神父赖贻恩献上莎士比亚舞台模型,而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田汉在剧工大会上疾呼:“戏剧人也是持笔的战士!”
离馆时夕照浸透红墙,门楣上“广西省立艺术馆”七个大字如熔金流淌。回望80载光阴,这座建筑承载的不仅是戏剧的荣光,更是一个民族在存亡之际以文化筑魂的史诗。作为山东大学“万里边疆”实践队的一员,我抚摸砖墙轻声立誓:当以先辈风骨为灯,在新时代疆场续写“强国有我”的答卷。
【作者:2024级本科生 李天阳 来自单位:能动学院 责编:赵方方 武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