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0 19:06:01
点击:
晨光穿过新安丘陵的酸枣树丛,在古村村青灰色的石板路上投下长短不一的光斑。今日踏上这片土地,心中多了份特殊的沉重。作为山东大学“星火文薪”调研团的实地调研成员,我带着提前整理的新安抗战史料,走进了这座白墙灰瓦的纪念馆,在展陈的时光长廊里追寻那段浴火重生的岁月。
纪念馆负责人毛延军同志的讲解条理清晰。500余件展品在恒温展柜中有序陈列,从1924年的革命萌芽到1949年的解放曙光,“星火初燃”“抗日烽火”“解放征程”“精神传承”四大主题展厅按时间轴展开,玻璃展柜里泛黄的文件、锈迹斑斑的器物,让80年前的烽火硝烟有了可触的实体。展馆中正中间播放着今年九三阅兵的演练视频,与这些历史遗存交相呼应,更显和平的珍贵。
“星火初燃”展区的铜制煤油灯让我驻足良久。这是新安党组织创始人王励刚的遗物,灯壁上深浅不一的划痕里还嵌着些许泥土,灯座边缘刻着模糊的“民国十三年”字样。1924年,这位青年就是提着这盏灯在豫西乡村秘密集会,发展出洛阳地区早期的5个党支部。凝视着灯盏里残留的焦黑灯芯,我忽然想起,80年前的今天,正是这样的信念微光,汇聚成照亮胜利的火炬。
“抗日烽火”展厅的动态沙盘前围了不少参观者,韩钧将军创建的豫西抗日根据地战略图在光影中清晰流转:北接黄河、南抵伏牛山的红色区域里,标注着23处战斗遗址。1:20复刻的地道模型分上下两层,上层隐蔽的观察口装有可旋转的木挡板,下层通道仅容一人弯腰通行,墙角还留着模拟传递情报时放置油灯的凹槽。当目光落在“1944年新安18万人口中,3.2万人参战”的展板时,旁边附带的《新安参战人员名册》复印件上,密密麻麻的名字从少年到老人,让我真切感受到全民抗战的力量。昨天的胜利纪念日里,我们缅怀的,正是这名册中多数未曾留下完整故事的英雄。
数字化展区的全息投影正循环播放张忱事迹。这位从新安县城关镇走出的巾帼英雄,1937年奔赴抗日前线时刚满19岁。展陈的老照片里,她穿着灰布军装,胸前别着“晋察冀军区宣传员”的布标。史料显示,1938年在晋察冀参与战地宣传时,她亲手绘制的《日军暴行图》曾在根据地巡回展出;1948年辽沈战役期间,她冒着炮火护送伤员的事迹被编入战地通讯。投影最后定格在1982年她回乡的画面:满头银发的老人将毕生积蓄5000元捐给县中学,备注栏写着“用于购买革命历史书籍”。这让我懂得:胜利不是终点,而是一代代人续写初心的起点。
离馆时,夕阳斜照在纪念馆门楣的“革命历史纪念馆”烫金匾额上,将墙面的浮雕光影拉得很长。我在留言簿写下“山河已无恙,我辈当自强”,笔尖划过纸面时,注意到前页有一句“不忘1931.9.18,不忘1945.8.15”,字迹虽颤却力透纸背,我猜想可能是一位老者。80年前,先辈们用牺牲换来了胜利的荣光;80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和平的阳光下回望历史,更应将这份记忆化为前行的力量。
归途上,习近平总书记“铭记革命先辈,保持奋斗精神”的嘱托在心中愈发清晰。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这场带着史料考证的寻访,让我明白:红色历史不只是史料中的文字记载,更是通过实物、故事代代相传的精神印记。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以80年抗战胜利为序章,让星火精神在岁月长河中永远闪耀。
【作者:2023级本科生 郭怡珂 来自单位:文学院 责编:赵方方 武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