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0 20:48:14
点击:
清晨的阳光像温柔的画笔,为趵突泉公园的亭台水榭描上一层金边。石板路还带着夏日的微热,风一吹,尽是草木的清润气息。我握紧手中的教案,站在一群银发学员面前,心里漾起一阵暖意与郑重——今天,是我们“银发赋能”出镜记者实训课开讲的日子。

九点整,课程正式开始。几位爷爷奶奶笑着点头,有人已经把本子摊开,笔握得认真。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这不是一堂普通的课,是一场跨越数字鸿沟的陪伴。
实操环节安排在趵突泉边的石栏前。我示范如何持手机、如何横屏、怎样借栏杆防抖。“来,跟我做,手肘靠一靠,镜头稳不少!”一位穿浅灰polo衫的大爷率先举起手机,像握宝贝似的两手托住,我上前帮他轻扶手腕,“再低一点点,对,人在画面中间,好极了!”

分组练习开始,我被他们的热情包围。有的两人结对一个当记者一个当拍摄,有的拉着社区工作人员当“受访对象”。七十五岁的李奶奶主动要第一个出镜,她清了清嗓子,举起“话筒”(其实是一卷宣传册)朗声说:“各位观众,我现在在趵突泉……”那一本正经又略带紧张的样子,让全场都笑着鼓掌。
最触动我的,是课程尾声大家围过来展示拍摄成果的时候。一位满头银发的阿姨把她刚拍的视频递到我眼前,画面里她老伴正讲社区志愿服务的经历,镜头有些晃,对话也偶尔被风声干扰,但她眼睛亮亮的,反复说:“你看,我这可是自己拍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赋能”不只是教会技能,更是点亮那盏“我能行”的灯。
夕阳西下,送走最后一位边走边回头说“下回我还来”的阿姨,我站在公园门口,久久没有离开。树叶沙沙,泉声隐隐,而我心里已被这些银发学员的认真和笑容填得满满。智能时代或许走得太快,但总有人,愿意停下来,牵起他们的手,一起往前走。

下一次课,是作品展映会。我已经开始期待,他们镜头里的社区、他们讲述的故事,和他们眼底,那簇永不褪色的光。
【作者:2023级本科生 雷若雪 来自单位: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赵方方 武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