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1 21:24:05
点击:
兰州炽烈的阳光正洒在这座并不张扬的建筑上。近两千公里,从山海关一路向西,穿过丘陵、越过平原、迎过风沙,我们最终停在了黄河畔的这座产学研融合的高地。我们山东大学远征队这21个来自13个不同学院的学生,因为车轮与远方联系在一起,更因为这次访问,真正触摸到了母校科技报国的边疆脉搏。

走进山东大学甘肃研究院展厅,我的目光一下子被那些展板、模型和数据图吸引住了。盐碱地治理的介绍前,我停下最久——那些曾经只在课本里见过的“不毛之地”,正被广谱固氮工程菌剂一点点改变命运。东营黄河三角洲那一万一千多亩试验田,土壤含盐量下降28%的数据,让我忽然对“科技落地”这四个字有了实感。它不再是一句口号或论文里的结论,而是能让土地变绿、让农民展颜的真实力量。

座谈时见到了甘肃校友会的秘书长王积友校友和郝亚河学长。王秘书长讲到研究院是“一座桥”,一头连着山大的实验室,一头伸向甘肃的产业与土地。我注意到他谈到校友网络时眼里有光——超过600位在甘校友,分布在政府、企业、高校,成为研究院扎根西部最温暖的土壤。当他提到核科学技术、电气等学院的老师也纷纷前来对接项目,甚至深入404基地、国家电网谈合作的时候,我忽然明白,所谓“综合型大学”的格局,正体现在这样的跨界联动之中。这和我们车队一样,13个学院的同学一起上路,有人懂机械、有人善规划、有人能鼓舞士气,只有合作才能骑得远、骑得稳。
最让我心头一颤的是郝亚河学长的话。他说,“不要抱怨大环境,要自强不息”。他讲到自己从乡镇走出来的经历,讲到他如何一边工作一边考上研究生,没有渲染苦难,却字字都透着那股“行万里路”的人才懂的坚持。这一路上,我们经历过爆胎、摔车、逆风,甚至中暑,但从来没有一个人说要放弃。也许正因为吃过骑行的苦,才更懂得坚持的价值。郝学长说得对,竞争从来都在,大环境也从来不曾轻松,但能不能走远,看的不是路况,而是你愿不愿意一直踩下去。

与甘肃校友会的学长学姐们合影时,我想:大学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知识和技术,更是一种相信——相信再长的路,只要肯骑,就能到达;再难的问题,只要敢做,就有解答。
【作者:2024级本科生 匡乘志 来自单位:集成电路学院 责编:赵方方 陈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