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1 21:41:15
点击:
面对刺骨的高寒,你是否畏惧?面对窒息的高反,你是否退缩?面对千里的离家,你是否会孤单?在海拔3200米的青海海北,年均气温零下0.45℃,氧气稀薄,风雪凛冽。有这样一批人,他们从东海之滨奔赴雪域高原,从温暖的家走向陌生的土地,写下了最动人的篇章,他们就是——援青人。
援青人,这个称呼对你来说,是否还带着些许陌生?但是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里,在海拔三千米的高原之上,他们已经默默坚守了整整十五年。2025年,正值山东对口援助青海海北州十五周年。这是一场跨越黄河头尾的深情对话,也是一段写满奉献与担当的岁月长卷。
而我想要探寻的,正是这十五年来,一个个援青人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带着这样的初心,今天,我有幸访谈了援青工作者任老师。任老师是2021年至2023年山东援青教师中的一员,在海北州职业技术学校支教整两年。任老师说,她至今还记得刚抵达海北时的那个夜晚。海拔3200米的高原给她了一个下马威——头痛欲裂,胸闷气短,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费力地吞咽着稀薄的空气。在那些难以入眠的夜晚,任老师常常靠在床头,借着手机微弱的光亮看着家人的照片。那时候真的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想着为什么要来受这份罪。
但第二天清晨,当她看到教室里那些冻红了脸颊却依然早早到校的藏族学生,看到他们用生硬的汉语说着“老师好”时,所有的犹豫都化为了坚持。
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任老师和她的同事们坚持了下来。他们引入案例教学法,开展情景模拟实训,组织技能竞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听不懂复杂的专业术语时,任老师会和同事们一起,将先进的医疗知识分解成一个个易懂的模块;当实训设备不足时,他们就用当地的材料自制教具。曾经害羞胆怯的藏族学生,也渐渐能够自信地进行操作演示;曾经对专业一知半解的学生,慢慢成长为技术能手。
“有时候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就会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任老师说,正是这份教育的使命感和藏族同胞的淳朴热情,支撑着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日子。
她打开手机,给我看最近收到的消息:一个是学生发来的护士资格证考试成绩,435分,通过了;另一个是海北职校同事发来的照片——山东援建的康复实训室里,新一批学生正在操作设备。
“你看,他们都在往前走,真好。”说这话时,她的眼角有细碎的光。
我问她援青结束后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她想了想说:“是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需要’。”在那里,一节课、一次实训、甚至一句鼓励,都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轨迹。
访谈结束时,她从抽屉里拿出一块小小的石头递给我。石头上用彩笔画着一朵格桑花,已经有些褪色了。“这是一个孩子在我临走时送我的,说让我永远记得高原的花。”
我握着手心里那片微凉的石子,忽然明白了什么是“山海情”——是山东与青海,跨越千里的牵挂;是黄河头与黄河尾,同源同脉的共鸣;十五年,足以让一个孩童长大成人;十五年,也足以让一片土地焕发新颜。自2010年中央作出对口支援青海藏区的决策部署以来,山东倾注真情实意,援青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任老师说,她只是千千万万援青人中最普通的一个。但正是这些“普通人”,用最朴素的坚守,连接起了黄河头尾,让鲁青之情跨越山海,生生不息。
当我们谈起“山海情”,不再只是地理的遥望,而是心的靠近;当我们说起“援青精神”,不再只是政策的落实,更是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善意与担当。这,就是我从援青故事中读到的——援青的故事,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一场持续的、温暖的、双向的奔赴。高原的风依旧凛冽,但人心,早已暖成一片海……
【作者:2023级本科生 张静 来自单位:文化传播学院 责编:赵方方 陈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