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书记体验者 杨清予

发布时间:2025/08/21 21:01:52   点击:  

8月21日 星期四 晴

阳光透过“福”字窗花洒在翻旧的学习手册上,树影斑驳间,居民攥紧的双手与便民告示的新漆交相辉映。在奇台镇的入户访谈中,社区开展各项学习的成效,正以最质朴的方式流淌。

作为“青燕计划”的一员,我们6名学生骨干受邀担任30天村(社区)书记体验官,围绕“老旧小区改造”“智慧社区建设”等课题展开走访实践。借此机会,我们真正走进社区治理的第一线,通过走街入户、面对面交流,把看似抽象的工作转化为能够感知的温度,把基层治理的真实脉动记录下来。

首站来到一户宽敞明亮的客厅,两位笑容亲切的叔叔阿姨与我们围坐在茶几旁。访谈员手持文件逐条询问,社区干部李哥则结合镇里近期组织的的学习活动举例说明。交谈间,阿姨拿出几份医保单据,“抱怨”看不懂。我们主动帮她整理,把报销材料一一分类,并耐心教她用手机小程序完成申报。另一位队员则在她的旧笔记本上补全了最新的政策要点,还帮她在厨房墙上贴上了新版的医保报销流程便民海报。看着阿姨连声道谢,我突然明白政策宣传的意义原来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改变着基层生活。

在第二户人家,年逾七十的奶奶小心翼翼翻出了自己的学习记录本,指着上面的笔迹笑盈盈地说:“社区真是越来越关心我们老党员的日常生活了,干部经常来家里走访和我们聊聊天,传达学习精神。”话题聊到医保,坐在一旁的爷爷提到最近医保报销流程简化为自己一家带来极大的便利。

当看见奶奶拿着手机一遍遍凑近屏幕,我便帮她把字体调大,又设置医保App的语音播报功能。她试着点开新调好的界面,眼睛一亮,笑意慢慢爬上她的脸庞。我心里一阵温热。另一名同学则陪着爷爷检查药柜,把几瓶过期药品收好放到袋子里,提醒他们下次拿去社区的回收点。我坐在茶几边记录,浅蓝色衬衫的袖口偶尔蹭到纸页沙沙作响,忽然明白,青年实践的价值不只是带去方案,更是带去一份耐心和真心。这些微小的举动,正是政策“最后一公里”最温暖的写照。

下午,我们流动议事厅访谈组转场至社区小广场。橙红色斑驳的老平房与远处现代居民楼宇形成鲜明对比,仿佛诉说着基层治理的新旧交融。我们协助居民填写了“社区改造意见表”,并当场演示如何在“智慧社区App”里提交诉求。居民张阿姨说道:“上次反映的楼道灯问题,一天就解决了,现在干部办事效率超出我们想象。”在物业办公室里,访谈员问道有什么需要补充时,物业工作人员直言:“有些政策宣传还是太书面化,老年人看不懂。”我飞速记下建议,当下次把公告栏上的通知逐条录入电脑时,准备改成图文并茂的大字版,贴上去也能让更多居民看得明白。

一天的走访,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茶香氤氲的客厅、药柜里贴着标签的药瓶、楼道里重新亮起的灯光……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比表格里的数字更能折射政策的温度。作为记录员,我学会的不仅是还原对话,更是捕捉那些无声的“非文字的反馈”—— 奶奶说到动情处微微攥紧的双手、孩童在健身器材上的嬉笑声、居民群里转发的漫画解读……它们不会出在统计表格上,却是基层治理评估工作最鲜活的注脚。

我常想,青年为什么要下到基层?或许答案就在这次实践里。我们不是旁观者,而是把“最后一公里”的执行力与“最初一念”的民心连在一起的桥梁。纸上的制度在这里长出温度,群众的期待在这里化作行动。山大学子走进边疆地区基层的意义,不仅是个人青春价值的实现,更是“小我融入大我”的生动实践,让青年一代真切体会到“脚踏实地”的意义。这次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实践经历提醒着我们:唯有走进泥土与人心,才能写出有温度的答卷。


【作者:2023级本科生 杨清予 来自单位: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 责编:赵方方 陈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