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2 21:38:02
点击:
晨光漫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檐角,厅内花香与笑语交织——维吾尔族居民的问候裹着瓜果甜,哈萨克族同胞的笑容带着草原爽气,兵团老人的话语藏着岁月沉淀的温厚。作为山大学子,我深知今日不只是主持一场七夕活动,更是以实践者的身份,触摸“民族共暖”的鲜活脉搏,让“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在基层烟火中落地生根。

上午10点,活动伴着清甜花香开场。我用国通语致开场辞,台下掌声错落却热烈,像不同民族的心意在此刻轻轻共振。一位兵团老战士缓缓起身,忆起六十余年前的戈壁岁月:“当年我们扛着铁锹来屯垦,风沙里连个遮风的地方都没有,是维吾尔族乡亲揣着热馕钻进帐篷,哈萨克族乡亲领着我们找水源、认耐旱的梭梭草,那碗热茶,暖了一辈子。”话音未落,一位身着艾德莱斯绸的阿姨笑着接话:“后来你们教我们搭温室、学农技,如今我们种的西红柿,又大又甜,能装满一整个麻袋。”一老一少的对话,恰似牛郎织女手中的彩线,一头系着兵团的奋斗初心,一头连着地方的淳朴热忱,缠绕间便织就了“兵地一家亲”的生动图景。

有奖问答环节成了文化共鸣的小窗口。当我问出“七夕民间有‘拜魁星’习俗,祈求学业顺遂,魁星掌管文运,民间常用哪种水果祭祀它?”,我还提示大家该水果因籽多,象征“多子多福”与“学有所成”。台下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一位回族小朋友回答:“是石榴!我妈妈说,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就像我们各族小朋友!”答对后他领过奖品,还悄悄塞来一颗石榴糖,糖纸在阳光下闪着微光。
游戏环节的默契更显纯粹。翻杯子比赛里,汉族居民不慎碰倒纸杯,指尖刚碰到杯沿,维吾尔族大叔已经弯腰稳稳扶住,掌心的温度透过纸杯漫过来”,两人无需多言,相视一笑便继续携手向前;乞巧穿针时,视力欠佳的老人指尖微颤,兵团阿姨悄悄托住她的手腕,丝线稳稳穿过针孔的瞬间,周围响起细碎又温暖的喝彩。

水拓画区暂歇后,插花环节成了整场活动的“暖心核心”。按“多民族混合”分组,我与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居民同围一桌,桌上红玫瑰热烈似火(象征七夕浪漫)、满天星细碎如星(代表各族居民)、洋桔梗清雅如玉(喻示兵地情谊),还有浸润了水的花泥,像极了孕育团结的这片土地。汉族居民细心整理花茎,剔除多余叶片;维吾尔族居民擅长色彩搭配,将红玫瑰与粉洋桔梗错开摆放,说“就像我们过节时穿的花衣裳,要鲜艳才热闹”;哈萨克族居民则调整花束造型,让每朵花都能舒展绽放,笑着说“草原上的花要向阳开,咱们的花也要朝着暖的方向”。
我们的手在花材间穿梭,偶尔递一把剪刀、传一块花泥,动作间满是默契。当最后用彩色丝带绕住花篮时,看着这束错落有致的花,红玫瑰立中央,满天星绕四周,洋桔梗点缀其间,忽然懂了插花的深意:花材各有姿态,却因共同的搭配绽放更美的模样;就像各民族各有文化特色,却因彼此理解、互助,才能凝聚成“民族一家亲”的温暖力量。这不仅是插一束花,更是把“团结”的根扎进心里:花茎是共同的信念,花叶是彼此的扶持,花朵是共筑的美好生活。

合影时,大家举着花篮,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同说“七夕快乐”,花香裹着笑意,成了最动人的画面。活动落幕,居民们互相道别,有人帮邻居拎着花篮,有人约着下次共跳麦西来甫,夕阳将身影拉得绵长,暖意漫在空气中。

看着各民族居民们互帮互助,欢声笑语,此刻民族团结具象化了。这场七夕实践,让我真正读懂“民族共暖”从不是书本上的字句,而是老人口中的互助往事,是游戏里的抬手相帮,更是插花时各民族手牵手、心贴心的默契。作为山大学子,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温暖与感悟,把天山下的团结故事讲给更多同龄人听,在助力民族共融、兵地同心的路上,绽放更坚实的力量。
【作者:2024级本科生 李东阳 来自单位:经济学院 责编:赵方方 陈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