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泉城商量”队赴济南市政协“商量”平台开展调研 张育白

发布时间:2025/08/22 21:27:56   点击:  

8月22日 星期五 多云

早晨六点十分,吹到青岛校区凤凰居的海风还带着夜里的咸味,我便翻身下床。今天,“泉城商量”队将前往济南展开为期四天的调研,也是此次暑期实践的最后冲刺。

背包里塞着笔记本、摄像机、青岛校区纪念徽章,以及昨夜打印好的27份访谈提纲,我和其他队员们一起踩着微亮的天色奔向即墨北站。列车掠过胶州湾,车厢里尽是打盹的同学,我把电脑摊在小桌板上,最后一次核对“商量”平台案例编码: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古城保护、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当邻座旅客好奇询问,我笑着回答:“山大学生,去泉城‘商量’。”

九点零五分抵达济南政协档案楼,厚重的卷宗气息扑面而来。工作人员抬出半人高的2019—2024年“商量”台账,我们在纸墨香中翻开历下区“甸言柳议”专档:议题、利益相关方、协商纪要、政府反馈、二次督办,页页清晰。那一刻,“全过程人民民主”不再是概念,而是由312次协商、527条群众意见、158项政府采纳清单叠出的厚度。市政协501会议室里,三位专委会委员轮番开讲:赵委员用鱼骨图复盘“古城保护”如何历经十一稿定案;李委员把“加装电梯”做成PPT,每页都盖着居民红手印;王委员更现场亮出手机,展示“商量有章”小程序——2.3万次浏览、留言1847条、采纳402条。当我担忧“数字鸿沟”会让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失声,王委员一句“线下议事亭同步开放,数据一样进系统”让我在本子上重重写下:技术赋能必须兼顾温度。

两点半,我们赶到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定、商、办、督”四步议事法被做成卡通展板立在党群服务中心门口。联络室的负责人员拆解“四个智囊”——法律、技术、群众、部门……话音未落,73岁的刘奶奶拉住我:“闺女,我们楼电梯就是在这儿商量出来的,现在上楼一口气不喘!”她比划着让我拍照,说要发给在青岛念书的孙女看——国家大事就在家门口办。

下午五点十分,章丘双山街道“商量工作室”里,整整一面墙的3D“商量地图”把43个网格、17个社区尽收眼底,谁家水管堵、哪条路灯不亮,一抬眼就能定位。技术员小吴现场演示:网格员手机上报→平台自动分派→部门4小时响应→居民手机签收。我升起无人机,夕阳把“商量有章”四个字镀成金色,像给基层治理镶了一道边。

晚上八点三十七分,返程汽车穿过车水马龙,我在耳机里循环《夜空中最亮的星》,脑海却反复闪回刘奶奶的笑、老郑的粉笔、王委员的小程序。我把今天采集的18G影像素材上传电脑云盘,给导师发微信:“我今天真切触摸到了中国式民主的脉搏,它不是宏大叙事,是一张张签名、一次次回访、一条条代码。”

夜里,星光像一张巨大的“商量网”,把泉城烟火与脚下这片校园紧紧相连。我在日记最后一行写下:青春不止是实验室的灯火,更是跨越山海的每一次奔赴;商量不止在人民大会堂,也在电梯按钮、路灯开关、食堂汤碗的二维码里。让我们把“商量”的种子撒向更广阔的大地。


【作者:2024级本科生 张育白 来自单位: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编:赵方方 陈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