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2 22:00:02
点击:
站在青岛湾的岸边,海风裹挟着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走进了中国海军博物馆,在铁甲巨舰与锈迹斑斑的兵器间,触摸那段山河破碎却又浴火重生的岁月。

穿过镌刻着“向海图强”四个金字的牌坊,排列着数十枚锈迹斑斑的炮弹壳,标签上注明是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的海军遗存。其中一枚120毫米舰炮炮弹的尾部还嵌着半片弹片,讲解员说这是当年日军舰艇扫射时留下的痕迹。展柜旁的墙上,巨幅油画《江阴封锁线》占据了整面墙 —— 灰黑色的江面上,中国军舰自沉形成的阻塞线像一道断裂的脊梁,画面前景处,几名水兵正往舰体上搬运炸药,他们的绑腿已经浸透了江水。
室外展区的“鞍山舰”是新中国第一代驱逐舰,舰身斑驳的漆色里藏着岁月的故事。登上甲板,主炮指向远方的海面,让人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这样的舰艇守护着万里海疆,让“有海无防”的屈辱历史一去不返。不远处的“长征一号”核潜艇,如同一头沉默的巨鲸,它的存在标志着中国海军从此拥有了战略威慑力量——从甲午海战的惨败到核潜艇下水,短短几十年间,中国海军的成长轨迹,正是一个民族从沉沦到崛起的缩影。

在博物馆的尾厅,一面墙上镌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那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海军将士名录。灯光下,每个名字都闪烁着微光,他们中有的年仅十八九岁,却用生命诠释了“一寸海疆一寸血”的誓言。我站在名录前,忽然明白:80年前的胜利,不仅是战火的熄灭,更是精神的觉醒。今天的中国海军,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航母编队游弋大洋,新型舰艇列装服役,但那份“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的历史教训,始终被铭记在心。
走出博物馆时,夕阳为舰艇镀上了一层金色。海风依旧吹拂,却不再带着硝烟的味道。80年过去,硝烟散尽,但那些铁甲忠魂从未走远——它们化作了博物馆里的文物,化作了海军将士手中的钢枪,化作了每个中国人心中“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信念。这场参观,让我读懂了:胜利的意义,不仅在于打败侵略者,更在于让一个民族永远记得,唯有自强,方能守护家园;唯有团结,方能抵御风雨。
铁甲无声,却胜过千言万语。它们见证了过去的苦难,更守护着未来的安宁。作为山大人,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将以先辈为榜样,在自己的领域里努力拼搏,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我们新时代青年的力量。
【作者:2023级本科生 张煜 来自单位:机械工程学院 责编:赵方方 陈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