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6 19:57:44
点击:
清晨,淅淅沥沥的小雨敲打着窗棂,这熟悉的场景,不由地将我的思绪牵回八月初与实践队一行成员在奇台县探寻红色记忆的点点滴滴,让我忍不住提笔将这份感动细细记录。
记得参观奇台县烈士陵园的那天,也是这样一场不大不小的雨。车子刚停稳,远远就望见陵园大门内,一方青灰色石碑巍然矗立,碑身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在雨水的冲刷下愈发鲜亮,却也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庄重。沿着石板路缓步前行,一排排墓碑整齐排列,雨水顺着碑顶的棱角滑落,在刻着烈士名字的碑面上留下一道道浅浅的水痕,看着这些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战斗的岁月里,我的心被深深触动。走进纪念馆,一股带着历史气息的凉意扑面而来。墙上挂着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有的是战士们举着步枪冲锋的身影,有的是他们围坐在土坯房里研究战术的场景,照片的边角还留着细微的磨损痕迹;玻璃展柜里,摆放着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武器——一把枪托处缠着布条的步枪、一把刀刃上还留着缺口的马刀,还有几颗弹壳,外壳上的纹路清晰可见。最让我震撼的是展厅尽头的一面墙,墙上用黑色大理石刻着118位烈士的名字,从左到右,满满一整面墙。这些烈士大多是上个世纪50年代奇台三大战役中的英雄,他们用生命击退了匪徒,扫除了长期危害当地百姓的匪患。我们在他们的墓碑前站成一排,深深鞠躬,然后将手中带着水珠的白菊轻轻放在墙下的花坛里,花瓣上的雨水,像是英雄们未干的泪水,也像是我们心中难以平复的感动。
之后我们驱车前往奇台县与蒙古国交界的边境线,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了两个多小时,窗外的景色从农田变成了戈壁,又渐渐出现了低矮的灌木丛。到达边防连队营地后,指导员带着我们参观连队的荣誉室,墙上挂满了锦旗和奖状,最显眼的是一块写着“一等功连队”的金色牌匾,旁边的照片记录着连队官兵在风雪中巡逻、在烈日下训练的场景。“我们连成立几十年了,一代代官兵都守着这片土地。”指导员指着照片,眼里满是自豪。最让我惊喜的是连队自建的中草药纪念馆。不大的房间里,整齐地摆放着一个个透明玻璃罐,每个罐子里都装着不同的草药——有的叶子翠绿,有的根茎粗壮,还有的开着小小的紫色花朵。罐子上贴着标签,详细写着草药的名字、发现地点和药用价值:“这是雪莲,可祛寒除湿”“红景天,发现于界碑附近的山坡,能抗缺氧、补气血”。指导员笑着说:“官兵们每次巡逻都会留意路边的草药,遇到不认识的,就拍照片问县里的老中医,时间久了,就收集了这么多。巡逻累了、有个小感冒,这些草药还能派上用场呢!”看着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草药,我仿佛看到官兵们巡逻时,弯腰仔细采摘草药的模样,这份在艰苦环境中对生活的热爱与用心,让人心里暖暖的。
细细回想这次社会实践,从烈士陵园里祭奠革命先烈,到边境线上感受边防官兵的坚守,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奇台县从解放前到解放后那段厚重的红色记忆,也终于切身体会到了“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这句话背后的深刻含义。这些点点滴滴,让我们从一个西北小城的红色记忆中拾起了历史的碎片,拼出了一整幅关乎家国、关乎信仰、关乎奋斗的壮阔图景。这片土地上的记忆,虽沉默而微小,却让我清晰地感知到——百年以来,磅礴而炽热的红色血脉,始终在这片大地上生动地流淌。
【作者:2024级本科生 菲柔再·艾尼瓦尔 来自单位:能动学院 责编:张穆楠 武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