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7 18:33:33
点击:
晨起骄阳正好,风穿林梢带了些凉意。我和张卓晖、张斯然、尹涵嫣碰面后,一同走进吉州区博物馆。馆内光线柔缓,展柜里的老物件静静躺着,连空气都似带着岁月的厚重感。
在传统手工艺品区,我驻足了许久。木雕的纹路深且匀,每一道都像是刻刀反复游走后留下的印记,能想象出当年工匠凝神雕琢的模样;旁边的陶瓷碗,碗沿缺了一小块,磕碰痕迹很明显,讲解员说这是过去百姓的日常用品,陪着主人过了大半辈子才入藏。张卓晖叹道,这些普通物件里,全是吉安人的生活痕迹。
转到革命历史区,墙上的照片泛着旧黄,展柜里的步枪锈得厉害,可枪托却有层温润的包浆,该是当年被人反复摩挲留下的。盯着这把枪,课本里游击战的场景突然鲜活起来——原来先辈们就是用这样的武器战斗。我们跟着讲解员慢慢走,笔记本上记满了重要的日期和人名,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在安静的展厅里格外清晰。
午后我们去了红色文化纪念馆,一进大厅就被整面墙的浮雕惊到。上面的红军战士举着刀冲锋,面部肌肉绷得紧紧的,衣褶纹路刻得分明,仿佛下一秒就要冲出墙面。正看得入神,旁边传来个小男孩的声音:“爸爸,他们在打坏蛋吗?”那孩子留着小平头,仰着脖子望浮雕。他爸爸刚要开口,张斯然已经蹲下身笑答:“对呀,红军叔叔在保护家乡呢。”男孩眼睛瞪得圆圆的,伸手想摸浮雕,被爸爸轻拉后,就背着手站定,目光牢牢锁在战士脸上。看着他眼里的好奇与崇敬,我似乎明白了,红色基因从不用刻意教,或许就在这样的凝望里,悄悄在孩子心里扎了根。
参观后我们与工作人员交流,他说近年常有学生、老人来学红色文化,还指给我们看墙上的活动照片:小朋友穿红军服唱红歌,大学生在展区做讲解。“让年轻人愿听、听懂,文化才能传下去。”他翻着封满签名的参观登记册,语气恳切。“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这话简单,却藏着代代相传的智慧。
夕阳西下时离开,回头望,博物馆的青砖泛着温润的光,像极了那些经岁月打磨的文物——既装着沉甸甸的过往,又在每双凝望它的眼里,映出崭新的希望。笔记本记满了历史,我心里却悄悄和自己约定:回校后,要把这些红色故事讲给更多同学听,让它们在校园里接着生长。
【作者:2024级本科生 叶健超 来自单位:管理学院 责编:张穆楠 武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