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会观看者、苏州研究院工作人员 张宜培

发布时间:2025/09/03 21:34:40   点击:  

9月3日 星期三 晴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我早早来到研究院,与同事们一起准备观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大会。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坐在大屏幕前,我的内心充满激动与崇敬。

上午9时,纪念大会准时开始。当国歌声响起,我们全体起立,齐声高唱,那一刻,一种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部队,强调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重要性

随后举行的阅兵仪式令人震撼。地面装备方队浩浩荡荡,空中梯队呼啸而过,直播通过丰富的视角展示了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辉煌成就。这些装备都是从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中遴选出来的,彰显了我军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能力。

受阅官兵们步伐铿锵,气势如虹,他们坚毅的眼神和昂扬的斗志,仿佛在诉说着新时代中国军人的忠诚与担当。我不禁想到,这种昂扬斗志正是我们在科研工作中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我回忆起前不久刚刚观看的电影《南京照相馆》。这部影片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普通百姓在吉祥照相馆避难,被迫为日军冲洗底片时,意外发现了日军屠城罪证,并冒死守护这些浸满血泪的底片的故事。影片中普通人在黑暗岁月中的勇气令人动容。当历史的伤疤被揭开,我们更能体会和平的珍贵。历史不容遗忘,真相必须捍卫。唯有铭记苦难,才能更好地守护当下、开创未来。

去年,在研究院党支部的组织下,全体党员同志到新四军太湖抗日游击支队纪念馆学习了“冲山之围”抗日斗争的相关历史资料。当时司令员薛永辉带领4名战士和民兵在芦苇荡中与敌人周旋了整整20天,最终成功突围。这段历史令我深受感动。特别是那位17岁的渔家姑娘顾阿妹,面对敌人的重重封锁,掩护5名战士在芦苇荡里隐蔽20个日夜。敌人用机枪扫射芦苇荡、用汽油焚烧芦苇,甚至用枪刃刺顶着百姓用扁担竹篙一排排压倒芦苇,但百姓们即使看到了薛永辉等人,也假装什么也没发现。300多名村民,无一告密。这是一种怎样的鱼水情深啊!

中午,我走在研究院的照片长廊上,思考着今天纪念大会的所见所闻。我们如何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我想答案已经呼之欲出:“最好的纪念是接续奋斗。”

苏州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结合高校与地方优势资源,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新时期的科研战场搭建更加符合发展需要的科研平台,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在研究院科研与人才发展部的工作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开展有组织科研的重要性。抗战胜利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下,全民族形成了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同样,在科研领域,我们也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研究工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即便面对的是技术荒漠和丛生荆棘,也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当年新四军战士在芦苇荡中忍受饥饿、蚊虫叮咬、雨水浸泡,仍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当我们面对实验失败、数据不理想、项目申请受阻时,想想吉祥照相馆内的坚守,还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呢?

80年后的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需要像革命先辈那样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们有自己的战场——科研的战场、创新的战场、建设的战场。我们更要提振信心,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工作与生活中,学习抗战老战士和受阅官兵的精神,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以实际行动告慰先烈:这盛世,如您所愿!


【作者:苏州研究院工作人员 张宜培 来自单位:苏州研究院 责编:谢婷婷 霍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