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渊讲坛“国际传播不难懂,你我都能打座桥”参与者 黄湘玥

发布时间:2025/09/12 19:05:58     

9月12日 星期五 阴

今天,在这个凉爽的初秋,我有幸在洪家楼校区参加了文渊讲坛系列讲座——“国际传播不难懂,你我都能打座桥”。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外国语学院毕业的资深外事外交新闻从业者周宗敏老师。这场讲座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国际传播的认知之路,让我收获颇丰。

讲座伊始,老师用幽默和亲切的语言,以自身丰富的阅历为引,为我们勾勒出了国际传播“国之大者”的重要地位。周老师以自己参加上合组织峰会的经历告诉我们,国际传播不仅是国家形象的展示窗口,更是关乎国家话语权、影响力的宏大舞台。而这个大舞台、大平台、大赛道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了广阔无垠的就业空间。这让我在讲座伊始便对老师接下来对国际传播的解读充满了期待。

随后,周老师从“是什么”、“谁来做”、“怎么做”三个维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国际传播。在“是什么”这一维度中,周老师追溯了国际传播的历史发端,从福科的“话语就是权力”讲起,强调了传播力与影响力、话语权的紧密关联。随后,周老师给出了对国际传播的定义:“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信息流动”。这种流动并非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足点上,既关乎话语权,又契合国际道义。周老师的简短几句话,让我对其深刻内涵有了清晰的认识。

在“谁来做”这一维度中,老师指出是官方与民间共同构成了国际传播的庞大网络。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老师以李子柒、中国扶贫基金会、和新华社三个不同层次的主体为例,生动地勾勒出多元主体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巨大潜力。而接下来的“怎么做”这一维度的内容更是让我受益匪浅。老师强调,虽然国际传播需要每个人都能参与的对话,但一名成熟且专业的国际传播从业者需要具备外语、政治素养、区域认知、行为敏感等多方面的素质。同时,老师还着重提到了传播的关联性、贴近性、时效性、共情共鸣性、针对性。这让我结合国际传播的要求,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又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讲座结束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国际传播,这个曾经在我眼中有些“高大上”的概念,如今变得如此鲜活、生动。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外语人,我有责任也有能力投身于国际传播的事业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等关乎国家传播的战略与外语人的使命紧密相连。我们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肩负着国家和时代给予我们的重大责任。我将以今天的讲座为起点,努力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和综合素质,积极关注国家战略,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相信,在国际传播的舞台上,会有更多的山大外语人能成为跨越文化隔阂的桥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


【作者:2023级本科生 黄湘玥 来自单位:外国语学院 责编:蒋晓涵 马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