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储能高质量发展大会参观者 张浩楠

发布时间:2025/09/12 19:10:50     

9月12日 星期五 阴

清晨七点,闹钟叫醒了睡眼惺忪的我,透过宿舍窗帘的缝隙,天空已是一片鱼肚白。今日,我协同学长组织同学们参加第五届山东储能大会。作为储能专业的大三学生,我深知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既心怀期待,又带着几分忐忑。

班车驶出校门,穿梭在逐渐苏醒的城市中。我靠在窗边,翻看着有关此次储能大会的推文,不禁注意到了老师上课说过的一个主题——储能与冷却液技术的解析,而如今我们就要在会场中见到真实的技术方案了。

下车后,我们组织同学们有序进入展厅。步入一楼的展览厅,“第五届山东储能大会”的展板映入眼帘,我们也在此处与带队老师进行了合影。随后,我浏览了展板中罗列的不同议题,寻找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储能电池技术前沿”“热管理创新”和“液冷系统应用”,正是我们课程中讨论的储能关键技术,也是我想要参加的专题讲座。

在会场落座后,随着银幕的亮起,第一场关于储能电池技术的汇报开始了。屏幕上展示着最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模块的结构图,演讲者讲解着其能量密度已达190Wh/kg,循环寿命超过6000次。我的思绪不禁飘回课堂,回想起老师讲解电池工作原理时的情景。那时那些公式和原理仿佛悬浮在半空中,而此刻,它们正在变成实实在在的技术产品。我仔细观察着图表上那些参数,不禁将它与课本上前些年的数据比较:能量密度提高了40%,且循环寿命几乎是两倍。技术进步的速度着实令人惊叹,同时也让我感到一种紧迫感——作为学生,我们也必须精进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随后,第二场热管理系统专题讲座也拉开帷幕。我凝视着屏幕上复杂的热成像图,不同颜色代表着温度分布,那些曾经在课本上见到的规律,此刻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想象着这些技术应用于实际储能电站的场景,成千上万的电池单元在这个系统的保护下安全运行,为电网提供着稳定支撑。“通过流量控制与液冷技术,该系统能够将小型电池包温差控制在3℃以内。”3℃的温差控制,这意味着什么?我回想起阅读过论文中的那些因温度不均而性能下降的电池组,认识到这个数字背后代表着的,是无数个技术突破和工程优化。

专题讲座结束后,我漫步至展览区。在一个展台前,我注意到一款新型相变材料冷却装置。讲解员介绍它能够在相变温度区间吸收和释放大量热量,我不由想起传热学中的潜热概念,这种将专业课原理转化为工程解决方案的过程令我着迷。再往前走,一个大型液冷系统展示模型前围满了人。我站在外围,观察着蓝色冷却液在透明管道中的流动,聆听着讲解员对该冷却系统与传统冷却方式的分析,当我看到液冷系统相较于空冷能够提升25%的传热效率时,内心不禁一震。

回程的班车上,我惊叹于储能行业令人振奋的发展速度。 而作为储能专业的学生,我也正站在这个变革时代的门槛上,愿以今日所学为基,投身这场绿色革命,让科技创新的星火终成燎原之势,点亮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星河。


【作者:本科生 张浩楠 来自单位: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 责编:蒋晓涵 马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