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12 19:44:19
清晨来到山东大学校医院(卫生与健康服务中心)兴隆山校区的军训医疗保障点时,晨光洒在急救箱上,映出一片安宁祥和。作为驻点医师,我整理着药品、器械,本以为这会是和往常相似的常规值守日。直到某个意外的瞬间,我才恍然惊觉,医者肩头那“守护学子健康” 的责任,远比想象中更为深沉厚重。
11时20分,训练场上骤然响起闷响。烈日下,一名参训学生踉跄着抓住身旁同学的胳膊,苍白的脸上豆大的汗珠滚滚而落,双腿止不住地颤抖,仿佛下一秒就要瘫倒在地。我与急救车队队长左凯医士几乎同时循声望去,只见队列中那名学生正双手扶额,身形剧烈摇晃,随时都有晕厥的危险。
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冲到学生身边,迅速展开检查。指尖夹上指脉氧仪,屏幕上跳动的“89%” 格外刺眼,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再配合听诊器观察,心率和呼吸都快得异常。听着学生虚弱的自述,结合多年急救经验,“热应激综合征合并低血糖” 的判断瞬间在我脑海中成型。
没时间多想,我和左凯立刻分工:把学生转移到树荫下,轻轻解开他的领口和袖口散热,左凯迅速连接好便携式吸氧设备,我则递上藿香正气水和糖盐水。我目光紧锁监护仪跳动的数值,指尖轻按记录板,用最平稳的声线安抚:“放轻松,我们全程都在。跟着我的节奏,吸气 — 呼气 — 慢慢来。” 话音裹着安抚的温度,在监测仪器规律的嗡鸣声里,为紧绷的神经搭起缓冲带。
经过初步处理,学生眼前发黑的症状稍有缓和,可头晕和大汗淋漓的状况未有减轻。11时45分,情况急转直下 —— 学生意识逐渐模糊,之前稍有缓解的不适症状再次加剧。我的心猛地悬了起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左凯立即启动120救护车,我则与辅导员合力,动作轻柔而谨慎地将学生扶上救护车。在疾驰赶往齐鲁二院的途中,我争分夺秒地与二院急诊科取得联系,详细阐述学生的症状、已采取的处置措施,以及当下的生命体征数据,确保院方提前做好接诊准备。
还好,一切都很顺利。学生到医院后直接走了绿色通道,确诊是“晕厥、呼吸性碱中毒”,经过治疗很快脱离了危险。下午我一直放不下心,时不时跟二院的医生和辅导员联系,问学生的恢复情况。傍晚时,我给学生打了电话,听到他说已经康复返校,悬着的一颗心才算落了地。我还特意叮嘱他军训时要少量多次补水、别空腹训练,同时加了微信,告诉他不舒服随时找我,别硬撑。
半夜十一点多,手机突然响起,屏幕上显示着一串陌生的号码。我接起电话,就听见电话那头特别热情地说:“老师,真的太感谢你们了!” 原来是学生家长打来致谢的。听到家长隔着电话一个劲儿道谢,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暖暖的感觉。履行校园医疗保障职责、守护参训学生身心健康,本就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分内之事与使命担当。
夜幕垂落,校医院的白炽灯下,我轻轻翻动着今日的处置记录,指尖摩挲过每一处潦草的字迹,心底泛起细密的安定。守护青春的脉搏,从来不是简单的职责堆砌,而是镌刻在白衣上的滚烫誓言。透过窗棂望去,校园化作一片璀璨星河,点点灯火恍若万千星辰坠入人间。想到明日又能奔赴绿茵场,在骄阳下筑起健康的屏障,胸腔里便腾起蓬勃的暖意。这些鲜活灵动的面孔,这些盛满理想的年轻灵魂,值得我们用最严谨的专业、最温柔的守护,将健康的经纬编织成细密的锦缎,让求知的脚步在山大的土地上,踏出最坚实、最无忧的回响。
【作者:教职工 崔博棋 来自单位: 责编:蒋晓涵 马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