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宣传周志愿者 熊士豪

发布时间:2025/09/16 20:38:03     

9月16日 星期二 雨

今天是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校园日”,我作为一名志愿者,参加了在兴隆山校区欣园西侧广场举办的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宣传活动。活动从上午11点持续到下午1点,主要目的是提升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这也是“校园日”最根本的意义:意识,是抵御网络风险的第一道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防线。

10点50分,我到达欣园西侧广场,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进行前期准备。我们按照预定方案整理物资:将印有“陌生链接不点击,个人信息不泄露”等简明提醒语句的海报固定在展板上。这些口号源自校园真实案例,是把专业防护知识转化为日常警觉的重要方式;分摞摆放的官方网络安全知识手册,内容涵盖反诈指南、公共WiFi使用禁忌、个人信息保护技巧等,每一页都致力于让安全意识变得具体可感;答题区的长桌上整齐陈列着奖品:印有山大各校区景观的鼠标垫、带有“山东大学”字样的笔记本以及刻有校园风景的书签。这些奖品不仅是为了激励参与,更是为了吸引师生主动了解安全知识,加深印象。

11点,所有展台布置完毕。“山东大学网络安全宣传周”的蓝色易拉宝在广场上格外醒目。此时人流量还不大,但展板上的案例和手册中的指南已准备就绪——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意识宣传的第一步:让“网络安全需警惕”的信号主动进入师生视野,打破“网络风险离自己很远”的错觉。要知道,去年全校80%的网络安全事件都源于意识不足。如果通过这些静态宣传能提前唤起警惕,就是对潜在风险最有效的预防。

11点30分左右,身着迷彩服的大一新生在教官的带领下来到广场,我们立即投入宣传。有同学在入口处分发手册,有同学引导扫码参与线上答题,还有同学负责拍照记录——一切井然有序。新生刚进入大学,正处于信息接收与发布的“新手”阶段,往往缺乏系统性的安全防护意识,很容易成为“助学金诈骗”“虚假兼职”等骗局的目标。答题系统中的题目都紧贴他们的实际生活,从“如何核实转账对象身份”到“朋友圈发图的注意事项”,每一题都是一次微型的意识培训。凭借得分领取奖品的机制,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更让“谨慎核实、拒绝泄露”等原则在思考与答题中深入认知。这一环节远不止于获奖,更是为新生建立起网络安全的初步认知框架,把抽象的“安全意识”转变成可操作的行为准则,从源头上降低受害风险。

12点,下课铃响起,高年级同学陆续从教学楼走向食堂,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相比新生,他们虽有更多网络使用经验,但有些人仍存在侥幸心理——比如曾因连接不安全WiFi导致账号风险,或对钓鱼邮件识别不足,这些意识上的“漏洞”同样不容忽视。他们的加入,延伸了宣传活动的意义:这不只是面向“零基础”人群,更是对所有师生安全意识的一次“查漏补缺”。宣传手册中“五大校园诈骗类型”“数据加密基础”等内容,能帮助他们把零散经验整合为系统防护知识,筑牢“持续警惕”的自觉。只有每位校园成员都具备相应意识,才能共同织密安全防护网。

活动期间,天空忽然下起小雨。雨滴打湿了展板,却并未减弱大家的参与热情。师生们或撑起雨伞,或站在展台雨棚处继续答题、翻阅手册。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恰似网络世界中难以预判的风险——它从不提前告知,却总在意识松懈时趁虚而入。而大家冒雨参与的行为,恰恰体现出宣传活动的价值:当“了解安全知识、提升防护意识”成为主动需求,当人们愿意花时间学习如何自我保护,就意味着“要安全、懂安全”的意识正在生根发芽。这正是宣传的核心目标:不是被动灌输,而是主动唤醒,让每个人都成为自身网络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下午1点左右,随着人流量的下降,活动也进入尾声。整理物资时我们发现,所有宣传手册都已发完,各类奖品也所剩无几,参与人数远超预期。这些细节背后,正是本次“校园日”的实际成效:它不是一次形式化的摆摊,而是一场扎实的意识唤醒——对新生,是构建初始防线;对高年级同学,是弥补认知不足;而对所有参与者,是强化“网络安全无小事”的共识。

回顾这两个小时,从布展到互动,从晴天到降雨,每个环节都紧紧围绕“提升网络安全意识”这一主线展开。网络安全不能仅靠技术或制度实现,其根本在于每一个使用者的意识觉醒。当新生学会识别钓鱼链接,当高年级同学懂得保护科研数据,当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网络行为中保持警觉,“网络安全为人民”才不会是一句空话,“高水平安全守护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在校园落地。

这场校园日宣传,本质上是一次“意识的播种”。它或许不能立即解决所有问题,但却在每一个人心中埋下了“警惕风险、主动防护”的种子。而这些种子的生长,正是校园网络安全最稳固的基石——再先进的技术防线,也抵不过意识上的松懈;再完善的制度,也需要普遍的意识觉醒作为支撑。这正是“校园日”最深层次、也最持久的意义。


【作者:2023级本科生 熊士豪 来自单位:控制学院 责编:谢婷婷 李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