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研究院硕士生 张羽

发布时间:2025/09/17 16:40:12     

9月17日 星期三 阴

清晨的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在我赶往工位的路面上。就在学院楼南侧的门口旁,一只橘色的小猫怯生生地从冬青丛中探出头来。我放缓脚步,注意到它身后空荡荡的——没有尾巴。

它很干净,也不怕人,歪着头看我,轻轻“喵”了一声。我蹲下身,它立刻在我的脚边打滚、对我喵喵叫、甚至主动翻身向我露出肚皮。众所周知,猫咪向你展示肚皮是最高信任的表达,这是它向你表达“你是值得我信任的”最直接的方式。旁边经过的几个同学也停下来,有人轻声说:“这是新来的吧?以前没见过。”但就是这样亲人的小猫咪却没有了用以表达心情、平衡和沟通作用的尾巴。我不禁思考起这只没有尾巴的小猫的经历。它如何失去了尾巴?是先天缺陷,还是意外受伤?它在校园里如何度过青岛寒冷的冬天?下雨时又躲在哪里?

闲暇时我和朋友聊起这件事,好多共同好友都回复说见过这只无尾小猫,却没人知道它的来历。中午离开时,我又在学院楼下的猫窝投放点转了转。那里放着几个手猫窝,旁边还有清水和猫粮碗。橘猫猫悠闲地晒太阳,但那只无尾小猫并不在其中。匆匆地来到我身边,又匆匆地离去,流浪猫狗的生活就是永远在为生存而奔波。

大学校园不仅是学子求知的地方,也是许多小动物不得不选择的生存场所,成为了校园生态的一部分,它们在学校中的生存更多的还是依赖学生社团和爱心师生的自发行为。或许我们可以做得更多:比如对于校园流浪动物的管理,可以进行师生意见调研、举办听证会等,争取有一个比较满意的处理办法;开展“毕业生领养计划”,让喜欢小动物的应届生领养部分流浪动物;动物医学学科的同学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到流浪动物人工绝育活动中来;建立更完善的校园动物档案等。


【作者:2024级硕士研究生 吴泓霖 来自单位:环境研究院 责编:谢婷婷 韩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