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教师 时永香

发布时间:2025/09/17 19:10:23     

9月17日 星期三 阴

今天,山大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技术服务助力,将“细胞核移植重编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简介视频和“童核智联”智能体助教系统链接到了平台。这意味着科研成果反哺教学,虚拟仿真技术和AI赋能拓展思政教学新路径,历时一年半多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完善的节点。此刻,感概万千,感恩所有人的付出和努力,感恩“第周精神”的鼓舞。

童第周先生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其“科学救国”的信念、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及教书育人风格,为后辈学者树立了典范。我们基于童第周核质互作理论,践行童先生严谨求实的精神,开发了“细胞核移植重编程软件V2.0”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该课程不仅再现经典科研实验,用10个子实验串联起细胞核移植重编程研究课题完整技术链条,更在操作中融入科学伦理、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思政元素,帮助学生理解科学背后的责任与使命。智能体助教系统的引入,进一步实现个性化思政引导,提升教学效果。

20多年的积累,今天终于定格!该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依据2000-2004年自己在职攻读博士期间基于开题报告协助导师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核移植淋巴细胞基因组再程序化及其分化抗原表达程序”相关成果,实际工作由自己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后招收的第一个学生吴克良负责,他一直在此领域深耕,2024年获聘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得益于他提供创新基金支持,酝酿多年的虚拟仿真项目才得以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业务团队与合作技术公司上千次打磨,精益求精,力求止于至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以科学家精神为魂筑牢思政育人根基,系统梳理童先生学术生涯与思想精髓,将先生的成长历程、研究方法与精神品质融入教材体系,编撰《生命科学巨擘童第周》一书,为学生提供鲜活的课程思政教育素材。还推动教学学术研究,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发表人物评传论文,在《生物学杂志》发表研究论文等,深入探讨童第周科学遗产的当代价值。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为课程思政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案例,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

通过上述工作借助文献与童先生亲密接触,深受教育。

童先生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探索生命奥秘执着追求的一生。在战乱纷飞的年代,童先生为了科研事业四处奔波,即便条件艰苦到难以想象,他和夫人仍能以科学为重,倾尽全力为科研创造哪怕一丝的可能。在科研的道路上,童先生曾面临质疑和阻碍。国外同行对他实验方法的怀疑,特殊时期科研工作被无端中断,但他从未放弃。他用精湛的技术回应质疑,用顽强的毅力对抗阻碍,始终坚守在科研的第一线,为我国的生物学事业开辟了新的天地。他的教育理念和精神遗产,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让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做学问,更学会了如何做人。

如今,我们站在童先生的肩膀上,更应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习他的执着与坚持,不怕困难,勇于创新;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传承他的严谨与认真,培养更多的有民族精神和使命感的优秀人才。我们也应时刻铭记童先生的教诲,“思想要奔放,工作要严密”,以他为榜样,努力成为一名有担当、有作为的科研和教育工作者。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为实现我国科技和教育强国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作者:副教授 时永香 来自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责编:谢婷婷 王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