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法心追光”9·30烈士纪念日志愿服务活动参加者 程诺

发布时间:2025/09/30 20:15:37     

9月30日 星期二 晴

清晨,我提前抵达华岗苑北楼107门口,和其他负责物资清点的志愿者一起核对描红毛笔、油漆与清洁工具。指尖触到崭新的毛笔时,忽然想起2023年在西藏服役的第一个冬天,握着冰冷的钢枪在哨所值守的日子——那时班长总说,“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如今这份沉甸甸的信念,要在烈士陵园的志愿服务中续写。

S5对面停车场的点名声准时响起。穿上志愿者服装,里面的法学院院服格外贴身,下身深色裤子与其他志愿者的着装整齐划一。乘车前往崂山区烈士陵园的路上,阳光透过车窗洒在身上,暖融融的。望着窗外掠过的街景,我想起在藏区高原上见过的朝阳——同样是明亮的光,先辈们用生命换来了今日安稳的晨光,而我们这代人,正以不同的方式传承这份守护的责任。

在烈士纪念碑前,三排队伍肃立如松。当主持人宣布默哀时,3分钟的寂静里,我仿佛又听见了高原上风的呼啸。那年在海拔4500米的边防线上,我们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抵御严寒,而此刻,面对长眠的英烈,才更懂这份精神的源头——是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的坚守,为我们铺就了追寻理想的道路,让如今的阳光能安稳地照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敬献鲜花时,我按顺序上前,将白菊轻轻放在碑前。指尖抚过花瓣,想起曾在西藏为牺牲的边防战士扫墓的场景,同样的肃穆,同样的敬意。随后的描红工作中,我戴上手套,蘸取油漆仔细勾勒碑文。阳光落在碑石上,让逐渐清晰的“烈士永垂不朽”六个字更显庄重,我突然明白:我们描红的不只是文字,更是不能忘却的记忆;就像在高原上巡逻时,每一步都踏在前辈守护过的土地上,每一次坚守都在延续他们的信仰。

返程路上,“英烈精神与法治信仰”微讨论的余热仍在。作为退伍军人,也是法学学子,我更加确信:老西藏精神里的“五个特别能”,与英烈们的牺牲精神一脉相承,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份精神融入专业学习,用法治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车窗外的阳光依旧明媚,正如先辈们用生命照亮的前路,永远指引我们带着初心坚定前行。


【作者:2024级本科生 程诺 来自单位:法学院 责编:王莉莉 冯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