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07 20:33:15
国庆长假,我没有选择远行,而是回到了家乡潍坊。在这个寓意着收获与成熟的季节,我选择用一种更贴近根系的方式为祖国母亲庆生——参观久负盛名的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并探访了坊子区凤凰街道正蓬勃开展的社区新实践。此行,宛若一次从传统文脉飞向时代新风的穿梭,让我对“根”与“飞”、“传统”与“未来”都有了更深刻的体认。

晨光熹微中,我步入那座形似蛟龙、静卧于白浪河畔的风筝博物馆。作为土生土长的潍坊人,虽然我已经走进这里很多次,但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动。风筝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但系统地在此回溯它的千年历史,感受依旧震撼。从鲁班制木鸢的古老传说,到历代精巧的串式、板式、硬翅、软翅风筝;从杨家埠年画与风筝技艺的完美融合,到如今翱翔于国际天空的巨型现代风筝……每一件展品,都不只是工艺品,更是一段段“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壮志书写。

在“龙凤呈祥”巨型风筝前,我驻足良久。匠人用细竹为骨、绢帛为羽,将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图腾定格在即将腾飞的瞬间。那根若隐若现的筝线,突然让我想到:千百年来,正是这根细细的线,让风筝既能翱翔九天,又不至迷失方向。这是我们祖先的智慧——既要追求高远,也要系牢根本。在“凤凰”展厅,我被一组以“凤舞九天”为主题的大型风筝深深吸引。凤凰,百鸟之王,象征着吉祥与新生。匠人们将它的羽翼渲染得绚丽多彩,姿态设计得灵动欲飞。我凝视着它,忽然想到,这不正是一种深植于我们民族血脉中的浪漫想象与腾飞渴望吗?从远古的神话图腾,到今日我们对国家振兴、民族复兴的期盼,这份对“向上”与“向善”的追求,一脉相承。

这份从传统中汲取的感悟,在下午的行程中,找到了它在当代最生动的注脚。我来到坊子区凤凰街道,这里并非展览历史遗存,而是在真切地创造着属于今天和未来的社区生活图景。
站在西白羊埠社区的宣传栏前,“知党情、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十二个鲜红大字在秋日阳光下格外醒目。社区中心的文明实践站内,“凤凰街道少儿公益课堂”正在授课。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专注地听志愿者讲解国旗的由来。一位扎着马尾辫的大学生志愿者俯身指导孩子绘画,画面上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不仅是美术课,更是浸润式的爱国主义教育。窗外,“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的标语与室内课堂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育人图景。
在“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展板前,社区工作人员向我展示了他们创新的“时间银行”制度——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可积累积分,兑换相应服务。“我们正在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社区生态,”他说,“让每个人都成为社区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离开社区时,夕阳正好,宣传栏上的“新时代”三个字熠熠生辉。我突然明白:所谓新时代,不在遥远的别处,就在这寻常巷陌间,在每一个普通人的获得感中,更在我们青年一代的担当里。带着这份感悟回到校园,我将更懂得为何而学、为谁而学。
作为一名山大学子,这次回乡见闻让我更加懂得了“凡我在处,便是山大”的深意。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只风筝,母校给予我们飞翔的翅膀,故乡给予我们深厚的根脉,而伟大的时代则为我们提供了浩荡的东风。在这个举国同庆的日子里,我深深相信:唯有牢牢握住那根连接传统与现代、个人与家国的精神线绳,方能在民族复兴的苍穹中稳健翱翔。
鸢都风起,正当扬帆。我辈青年,亦当如是。
【作者:2024级本科生 王艺静 来自单位:文化传播学院 责编:赵方方 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