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09 15:16:55
今早收到校赛获奖证书时,我正饥肠辘辘地回味着那块余味无穷的把子肉。
屏幕上“2025‘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短视频赛项校赛银奖”的字样,让整个教室的阳光都亮了几分——我们用把子肉讲的“美丽中国”故事,真的被看见了。
回想三个月前组队时的场景,好像还在昨天。我们凑在狭小的宿舍走廊,七嘴八舌地聊想法:有人说拍趵突泉的四季,有人提议剪山大校园的晨读时光,直到我提起上周在超意兴吃把子肉时的触动——“一块肉能装下百姓的日常,也能接住国际的交流,这不就是最鲜活的‘美丽中国’吗?”
之后的几天,我们成了济南街巷里的“追肉小队”。为了拍中午12点把子肉的烟火气,我们早上11点就扛着相机守在店门口,看着穿校服的学生捧着餐盘跑过,听刚下工的师傅嚼着肉说“比家里炖得香”,镜头里的每一帧,都藏着最真实的生活。
为了拍拍“把子肉被筷子破开”的特写,我连吃三块把子肉,拍了数十个镜头,直到最后看到画面里肥瘦肉分层的晶莹断面,才发现自己早已吃得太撑而站不起来了。
最难忘的是拍“国际交流晚宴”的戏份。原本想邀请外国留学生出镜,可沟通后时间凑不上,最后我们决定自己演。拍摄当天,我们在鲁菜馆借了个小隔间,有人负责摆盘雕花,有人举着相机,有人穿着正装扮演“外国客人”——当“客人”咬下肉、笑着竖大拇指说:“Delicious!”镜头外的我们憋不住笑,又赶紧收住,怕影响画面。现在回看那段素材,虽然知道是“自导自演”,可每次看到那鲜活的表情,还是会想起当时为了还原“文化共鸣”,反复琢磨每个细节的认真。

后期剪辑时,我们反复调整中英双语字幕,连“食为民天”的翻译都查了好久,生怕错过一个细节。
视频最后定格在“以小食之韵,衬大国之美”的字幕上。其实这块把子肉,不仅装着济南的味道,更装着我们对美丽中国的理解——它不是遥远的风景,是普通人餐盘里的踏实,是不同文化间的共鸣。
感谢队友们的坚持,感谢学校给我们的支持,更感谢这块小小的把子肉,让我们有机会把中国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作者:2023级本科生 燕以琳 来自单位:管理学院 责编:谢婷婷 赵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