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11 21:10:22
雨丝连绵了数日,却没浇淡我心底的热望——国家奖学金答辩的日子,终究在期待与忐忑的交织中来了。于我而言,这不仅是一场关乎荣誉的考核,更是一次与自己对话的历练,一段注定难忘的成长。
早在国庆假期前,当答辩通知传来时,我便第一时间填好报名表提交。于我,国奖从不是单纯的奖项,它是对过往学业与综合能力的最高肯定,更是往后继续向前的底气与动力。
正午十二点,饭只匆匆扒了几口,便攥着U盘往答辩会议室赶。调试投影、上传PPT,每一步都反复核对,直到确认设备万无一失,才退到走廊里。靠着墙深吸一口气,压低声音开始背诵演讲稿——850字的篇幅,是反复测算过刚好适配三分钟脱稿的长度,纵使在心里演练了数十遍,仍想让每一句都更流畅,每一份情感都更饱满。右手不自觉抬起,模拟着切换PPT的动作,脑海里清晰映出每一页幻灯片的细节:标题的字体、图表的配色,连备注里的小提示都分毫不差。这样演练了三四遍,抬腕看表已是十二点半,又深吸一口气,推门走进会议室候场。
午休时间本就短促,答辩会一开场便节奏紧凑地推进。第一位同学以“树的成长”为喻,将学习与实践的故事缓缓道来,语调温和却有力量,听着如沐春风。整场答辩里,两位同学的表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一位全程脱稿,语速从容却字字铿锵,当他细数参与的各类赛事与二十余项荣誉时,那份兼顾多面仍游刃有余的状态,让人由衷敬佩;另一位则选择坦诚相对,开篇便说起自己曾在“线性代数”上屡屡碰壁,再慢慢讲如何刷题、请教、总结,最终突破弱势学科的过程,欲扬先抑间,更显坚持的可贵。
14位同学的答辩各有亮点,精彩得让人屏息,而第15个名字,是我。从第14位同学开口起,我便站在会议室门口候场,先前的从容突然被紧张攥住——稿子在脑子里变得模糊,连PPT的画面都想不起来,手心悄悄沁了汗。可当我推开门,熟练地调出PPT,接过话筒与翻页笔,站定在提前设想好的位置时,心底的波澜竟突然平息,像雨后初霁的湖面。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当这句话出口,我才发觉,平日里的低声背诵,此刻已化作带着温度的讲述。我的演讲以“河流”为线索,没想到话语竟真如流水般自然淌出。对着满室师长同学,我展示的不只是精心打磨的PPT,更是这一年里每一步踏实的成长:那些熬夜复习的夜晚、参与实践的汗水、攻克难题的坚持,此刻都有了落点,一切水到渠成。
后来回想,诸如 “当时看向了哪个方向”“导员是不是在拍照”“有没有在哪处轻微卡壳”,这些细节不过几小时就变得模糊。或许是太过沉浸,那些细碎的紧张都被抛在脑后,只余下全神贯注的投入。直到鞠躬的瞬间,掌声响起,我才如梦初醒:我的答辩,结束了。心里先是一阵雀跃,随即又掠过一丝微妙的空落——太久没有这样全心投入一件事,而这份全力以赴,终究没辜负自己,自豪感也随之漫上来。
答辩结束不过几小时,结果便公示出来——我的名字清晰地印在名单上。看着同学们发来的祝贺消息,眼眶忽然有点热。这份感激,要给陪伴我走过这一年的师长与同窗,更要给那个从未停下脚步、一次次和自己较劲的自己。往后的路,仍要带着这份笃定,勤耕不辍,砥砺前行。
【作者:2024级本科生 胡艺萱 来自单位:管理学院 责编:王莉莉 李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