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12 21:20:07
甘肃酒泉,清晨六点,繁星满天。载着艺术学院师生的大巴缓缓驶入戈壁。窗外,是无垠的荒凉。而今天,我们要去往的,却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东风航天城。这里,是我从小生长的地方,但这一次,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让我有了许多不一样的感受。
经过近三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了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巨大的蓝色发射塔架静静矗立,它曾托举起无数遨游寰宇的卫星,也一次次将航天员送入浩瀚星空。这不仅是一座钢铁塔架,更是一座象征中国航天精神的丰碑。

随后,我们来到了航天城的“心脏”之一:运修站。运修站的“手工小屋”里,废弃零件做成的火箭模型、各种小手工和画作,诉说着这群航天人别样的浪漫。同学们纷纷为这些精细的模型赞叹不已。
运修站作物园的植物种类繁多。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最初来到这片寸草不生的戈壁时,一切都得靠自己的双手去实现自给自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这里不是口号,而是每一个细节里的实践。这片戈壁中的绿洲,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形式的扎根与坚守。
旁边的“太空湖”,一池碧水倒映白云蓝天,给这片刚毅的土地增添了几分柔情。湖上的桥与亭,设计成空间站的形态,如一面明镜,映照出航天人刚柔并济的内心世界。
在车辆装备维修中心,我们参与了一场特别的党建活动。面对党旗,我们郑重宣读入党誓词,并与基地的党员官兵一同聆听高级军士长王召华班长的讲话。他扎根一线31年,目光如炬,话语平实却字字铿锵,讲述着航天人如何以艰苦奋斗撑起这座航天城。我深切感到,艺术创作同样需要这样为信仰坚守、为理想奋斗的赤子之心。
走进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从最初的导弹、“东方红一号”模型到最新的科技成果,一部中国航天史在眼前徐徐铺展。“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深深震撼着我们。讲解员的讲述让不少同学热泪盈眶。我的父亲曾在这里工作25年,得知同学们的反应后,他也红了眼眶——或许,是看到了红色血脉的赓续与传承。
今年新建成的航天文化主题公园里,胡杨正黄,苇絮飞扬。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一代代航天人薪火相传的精神,正如这生生不息的戈壁胡杨。他们将最宝贵的青春乃至生命,奉献给这片土地,铸就了共和国的脊梁。
今天,我们触摸的不只是钢铁,更是滚烫的历史;感受的不只是科技的震撼,更是精神的洗礼。那份红色基因已从书本里的文字走入我们心底。我们必将传承这份不朽,赓续这条奔涌不息的红色血脉。
【作者:2023级本科生 邱春歌 来自单位:艺术学院 责编:谢婷婷 韩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