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13 20:24:32
上午在兴隆山校区宿舍准备答辩时,窗外的雨就没歇过,我对着电脑屏反复记诵答辩内容。刚踏出宿舍门,雨丝就斜斜往衣领里钻,凉得人一激灵。
走进答辩室时,雨还在敲窗,节奏轻缓得像在打节拍。评委老师抬眼望过来的瞬间,我攥着翻页笔深吸了一口气,PPT首页“青年何为,交通作答”八个字亮起来。“各位老师好,我是李清宇,一名始终以交通强国为志,在时代浪潮里踏浪逐梦的青年学子。”话一落地,上午背得滚瓜烂熟的内容顺着思路淌出来,这三年来的所有努力与坚持都成了站在这里的底气。
答辩结束的铃声轻落时,窗外的雨仍在细密飘着,指尖还凝着翻页笔的凉意。这场詹天佑奖学金答辩,像场安静的对话,和咬牙坚持的自己,和课本里敢为人先的詹天佑先生,和藏在心底的交通梦。我踩着被雨润软的梧桐叶,沿着中心校区的梧桐大道慢走。思绪跟着雨丝飘回2022年秋,我拖着行李箱站在兴隆山图书馆前,玻璃幕墙映出青涩的影子。那时对交通只是懵懂好奇,直到课上翻到詹天佑先生的故事:他顶着“中国人修不了铁路”的质疑,在八达岭的崇山峻岭里勘测,用“人”字形线路破解地形难题,京张铁路的钢轨至今还闪着民族志气的光。于是在专业分流时,我在志愿表上填下智慧交通,那时笔尖带着劲,决心要走先生走过的路,为国家交通做点实在事。
往后的日子,图书馆成了我的常驻地。早八迎着晨光坐在靠窗的位置,摊开各类专业课本,我想起先生当年留学时,在耶鲁大学图书馆啃铁路工程典籍的模样;晚十闭馆时收拾电脑,屏幕里未写完的代码笔记、磨亮的键盘键帽,都是我追着先生严谨求实脚步的印记。大三那年为提升驾驶风格分析精度的日子仍清晰如昨,我们在实验室里不断构思场景搭建,用Python优化k-means模型时,一次次对聚类数的尝试,实验室的灯映着屏幕上的代码与聚类图,也映着夜色中我们的身影。当年詹天佑先生裹着棉袍,在八达岭的风沙里蹲在图纸前,铅笔头都快磨平了,还在反复演算隧道方案。比起先生当年的难,我们这点熬夜算什么?
从2022年到如今,三年时光一晃而过。这场詹天佑奖学金答辩,为我接下来的求学时光掀开了崭新的篇章。无论未来走在怎样的科研路上,今天答辩的这份初心、想为交通多做点事的这份期望,还有詹天佑先生“敢为人先”的韧劲、山大“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我都会牢记心中,陪我一直走得更远。
【作者:2022级本科生 李清宇 来自单位:齐鲁交通学院 责编:谢婷婷 程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