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励志奖学金答辩者 段润东

发布时间:2025/10/14 19:50:30     

10月14日 星期二 阴

晨起时天是透亮的蓝,风里带着秋末的凉意,我攥着反复修改了五遍的答辩稿,指尖还是不自觉地出了薄汗。走到会议室门口,已经有几位同学在等候,大家手里都捧着厚厚的材料,眼神里是和我一样的紧张与期待——今天,是国家励志奖学金的答辩日。

进门前我又快速过了一遍要点:绩点3.85,专业排名前30%,还有暑期在社区做的“乡村儿童阅读推广”志愿项目……这些数字和经历,是过去一年里无数个在图书馆闭馆时才离开的夜晚,是放弃周末休息去整理志愿台账的坚持,此刻都要浓缩在3分钟的陈述里。

轮到我时,深吸一口气走上台,讲到志愿项目里那个因为我们的绘本角而开始喜欢读书的小女孩时,声音稳了下来——我不是在“背诵”成果,而是在讲一段真正用心走过的路。评委老师认真听着,有人在我的材料上做标记,有人点头,那一瞬间,突然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很值得。

提问环节,一位老师问我:“在平衡学业和志愿活动时,有没有过觉得吃力的时候?你是怎么调整的?”我坦诚地说有过。但正是那段日子让我学会了拆解任务:早上6点到8点专注背书,下午课后处理志愿数据,晚上留2小时整理错题。“吃力的时候就想,我做的事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不辜负‘励志’这两个字——它不是指一路顺遂,而是在难走的路上,也能一步步踩稳。”说完这话,我看到老师眼里露出了认可的光。

走出会议室时,心里暖暖的。结果还没出来,但我明白了,答辩的意义相对于“争取奖学金”,它更像一次回望:让我清晰地看到自己走过的每一步都没有白费,也让我更笃定,那些为了目标全力以赴的时光,那些在疲惫中依然选择坚持的瞬间,本身就是对“励志”最好的诠释。

晚上收到班委的消息,说我通过了答辩。没有想象中狂喜,更多的是一种踏实的安心。给家人打了个电话,他们在电话那头反复说“慢慢来,别太累”,我笑着答应,挂了电话翻开笔记本,在今天的日期下面写:“荣誉是终点,更是起点。要继续做一个努力的人,像光一样,既照亮自己,也能温暖别人。”

窗外的月亮升起来了,安静又明亮,就像此刻的心情。


【作者:2024级本科生 段润东 来自单位:电气工程学院 责编:谢婷婷 杜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