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9 21:35:15
冬意渐浓,但文化传播学院会议室内的气氛却格外热烈。今天下午,我有幸作为“鸢舞新篇”——潍坊风筝非遗传承与推广项目的一员,参与了学院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答辩会,并在随后举行的“实践赋能·创见未来”青年圆桌会上,与学院其他优秀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
站在答辩台上,我向评委老师们清晰地阐述了我们的“12345”方针:紧扣非遗保护与创新“一条主脉”,开拓“流量”与“留量”双向循环路径,守好博物馆、传承人、现代企业“三大阵地”,构建传统国学、潍坊乡土、创新发展、美术手作“四套课程”,并最终打造涵盖沉浸游戏、精美绘本、衍生文创、研学路线与微电影的“五维IP矩阵”。当展示已落地的文创产品、已投入开发的国风游戏《纸鸢小镇:乘风记》,以及那35份合作推荐信时,我心中充满了自豪。这个始于暑期社会实践、已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全国一等奖的项目,正稳健地走在从创意作品向创业项目转化的道路上,我们真切地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千年风筝技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答辩会后的圆桌论坛,思维的火花四溅。我代表团队分享了我们的探索与思考。我们坚信,文科项目要脱颖而出,必须敢于“破圈”。 因此,团队正积极探索将人工智能与非遗内容进行自然、深度的融合,让科技为传统文化传播赋能。同时,项目的落地性始终是团队的生命线,无论是已覆盖多省的支教课程,还是已成立的公司实体,都在践行这一点。
其他团队的分享让我们受益匪浅。有关于研究报告与PPT的极致打磨,从内容逻辑到视觉美观,每一个细节都需反复推敲;有关于比赛策略的选择,我们明确了“小挑”更侧重商业价值,需要精准定位目标客群,并学会将核心成果用不同侧重点参与不同赛事;关于合作路径,有老师建议我们“步伐可以更稳健”,先与小微企业、个体户深度合作,验证模式,再谋求与政府、大企业的联动。更有团队为我们打开了新思路:团队的文创如何与潍坊本地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或许可以关注大广赛的可转化赛道,或在“互联网+”的红旅赛道中,更好地诠释项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三个多小时的会议转瞬即逝,我却感到心潮澎湃。这不仅是一次答辩或座谈,更是一堂生动的“双创”实践课。我看到了文传学子如何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创意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力量。路在脚下,梦在云端。我们“鸢舞新篇”团队,愿做那牵线的人,让千年纸鸢承载着文化自信,在我们的手中,乘风破浪,“飞”得更稳、更高、更远。
【作者:2024级本科生 王艺静 来自单位:文化传播学院 责编:谢婷婷 栾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