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大数据学术汇报参加者 李梦瑶

发布时间:2025/10/30 20:20:48     

10月30日 星期四 小雨转阴

青岛的秋,总带着海的清冽。早晨天还只是阴阴的,云层厚厚地压着;到了中午,雨就淅淅沥沥地落了下来,一直未停。午后去华岗苑时,雨丝还在绵绵地下着。撑着伞走在湿漉漉的小路上,两旁梧桐的叶子已染上深浅不一的秋黄,被雨水洗得发亮。

今天华岗苑的报告厅里将举行两场学术报告,“大数据与AI时代的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与评估”和“智能模型工厂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一个从天空俯瞰万物,一个从系统解构规律,恰似为我们勾勒出生态环境研究的完整图景。走在雨中,听着脚边偶尔响起踩到落叶的细微声响,我对这场下午的学术之约,忽然生出几分特别的期待。

下午三点半,第一场报告正式开始。主讲人是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的张波研究员,题为“大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整合集成的‘模型工厂’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他提出了一个颇具想象力的概念——“模型工厂”。张老师说,在生态环境研究中,我们常常需要多个模型协同运作,而“模型工厂”正是让这些模型像生产线上的部件一样,被标准化、模块化地整合。气象、土壤、水质、生态系统服务等模型,都可以被自动调用、组合与优化,从而实现对复杂环境问题的系统模拟。

张老师还提到,他们正探索用AI驱动模型自我优化,让模型具备“学习”能力。这让我想到人工智能与科学计算的未来融合,也让我对科研的边界产生了新的思考。

短暂休息后,第二场报告由董金玮教授进行报告,题目为“大数据与AI时代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遥感监测与评估”。与第一场报告的宏观视角不同,董老师更偏重算法和数据。董老师从全球土地利用变化切入,展示了一系列高分辨率的遥感图像。屏幕上,地表的绿色与棕色在时间轴上不断交替,那是几十年间地球呼吸的轨迹。他们团队利用AI算法融合多源遥感数据,实现了从“看见变化”到“理解变化”的跨越。

今天的两场报告,一个讲“数据智能”,一个讲“系统整合”,看似不同,却共同指向科研的未来方向——连接。连接模型与观测,连接数据与知识,也连接科学与社会。我意识到,科研不仅仅是对未知的探索,更是一种“连接的艺术”。正如秋天的风能连接山与海,科研也让不同领域的思想在碰撞中生出新的可能。


【作者:2024级博士研究生 李梦瑶 来自单位:环境研究院 责编:谢婷婷 赵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