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30 20:25:28
天色是灰蒙蒙的,没有阳光,秋风带着些许凉意。就在这样一个略显沉闷的上午,我们却在教室里迎来了一场温暖而启迪人心的心理班会。
班会的开场是一个有趣的互动游戏。我们每个人都在便利贴上匿名写下了最近困扰自己的人际关系问题,然后随机交换。当我读到手中那张陌生同学的烦恼时,心中微微一惊——原来大家都有着相似的纠结:关于误解、关于期待、关于不知如何开口的沟通。当所有的便利贴被贴在黑板上,主讲同学引导我们区分“我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时,我恍然大悟。许多内耗,或许正源于我们总想去干涉别人的课题,或是过于在意别人如何看自己的课题。做好自己能掌控的事,对于他人的看法和选择,保持一份尊重与“被讨厌的勇气”,这或许是人际关系松弛感的来源。
紧接着的“消费心理测一测”环节,更像是一面镜子。屏幕上列出的一系列虚拟商品,从“拒绝内耗心理按时服务”到“免一次考试特权”,价格各异,让人忍俊不禁又陷入思考。大家在底下窃窃私语,讨论着会为哪个“商品”买单。这个环节巧妙地将我们内心深处的各种“欲望”和“焦虑”明码标价。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的消费冲动,并非源于真实的需要,而是被“稀缺”“特权”“捷径”这些标签所煽动,为内心的不确定感和即时满足的渴望付费。
最后的总结环节,主讲同学清晰地指出了关键:消费前,务必区分“需要”与“想要”,评估实用性和性价比。这不仅是理性消费的准则,似乎也适用于我们的人生选择——把有限的精力与资源,投入到真正重要和能产生长远价值的事情上。
班会的尾声充满了仪式感。我们和受邀的任课老师一起,朗读了《被讨厌的勇气》中的句子。在齐声的诵读中,那种关于“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的理念,仿佛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概念,而是化作了温暖而坚定的力量,流入心田。
走出教室,天色依旧阴沉,但我的心里却仿佛打开了一扇窗,比来时亮堂、开阔了许多。原来,驱散内心阴霾的,未必是外面的太阳,也可以是一次真诚的分享和一场深刻的自我觉察。
【作者:2024级本科生 杨丹 来自单位:管理学院 责编:谢婷婷 赵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