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成炬,减‘碳’而行”低碳打卡活动参与者 宁锋

发布时间:2025/11/11 18:51:09     

11月11日 星期二 晴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人民日报》这句关于环保的金句,在今天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微光成炬,减‘碳’而行”低碳打卡活动正式落幕时,有了格外真切的分量。回望这十四天,从每日雷打不动的打卡动作,到悄然改变的生活习惯,我像是在时光里栽下了一株“低碳幼苗”,如今终于见它抽出新绿。

活动伊始,我总把“每日一万步”当作任务。直到一天清晨绕着一多广场步行时,秋风卷着银杏叶落在肩头,看到微信步数跳至10000步,我想起杜甫“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的诗句。古人栽树为添生机,而今我们迈步为减碳排,不同的时光里,藏着同样对自然的珍视。

“光盘行动”的拍照上传,曾让我觉得有些“形式化”。直到最后一天中午,我盯着餐盘里最后一粒米饭,心理升起一种踏实感。我认真把餐盘刮得干干净净,拍照时特意将食堂阿姨擦拭餐桌的身影也纳入镜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想我要提前规划食量,避免点多浪费,这份对食物的敬畏,成了打卡之外的意外收获。

宿舍用电截图的“2度红线”,让我们解锁了“节能新技能”。起初,为了控制电量,我们会互相提醒“关台灯”“拔充电器”,偶尔还会因为谁忘了关空调拌两句嘴。那天晚上,我们借着窗外的月光聊天,室友突然说:“你看现在多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每天盯着电表截图,截下的不只是数字,更是对“双碳”目标的微小承诺。后来,我们甚至养成了“自然光够用就不开灯”的习惯。知识闯关的“准时闹钟”,则成了每天的“环保小课堂”。时间一到,我和室友的手机会同时响起提醒,我们抢着答题。十四天下来,那些曾记不住的低碳知识,变成了随口能说的生活常识。

当我最后一次上传打卡记录,看着十四天的截图整齐排列在相册里,也明白了“微光成炬”的真正含义。古人以诗寄情,写下对自然的热爱;而今我们以行动为笔,书写着新时代的环保篇章。活动结束了,但低碳生活没有终点。每一次微小的坚持,都是在为“双碳”目标添砖加瓦,都是在为我们共同的“桃源”播种希望。


【作者:2023级本科生 宁锋 来自单位: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 责编:谢婷婷 杜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