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13 20:12:39
鄂尔多斯,连下两井。
清晨出发,我先赴榆树,再赴长城二。洞底幽暗,唯头灯一点。噪声轰鸣,如兽群奔突;湿气腐臭,直钻肺腑。底鼓处积水没踝,深一脚浅一脚,两小时徒步,裤管早已湿透,沉重如铅。摆渡车近在咫尺,我们为了Π型梁检测和矿井安全,坚持以双脚丈量这片黑暗。
书桌上学到的数据,在矿井里正是真切的现实。那被积水淹没的轨道、那因压力扭曲的支架,都在提醒着我们:科研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扎根于泥泞、噪声与汗水之间。只有脚上沾了泥,数据才有温度;只有心里装着人,研究才有意义。
我们的检测看似技术攻关,实则对于旷工是关于“平安”的守护。传感器闪烁的光点,是对“安全升井”的期盼。积水漫路,底鼓变形,是最直接的“问题”。我们选择徒步而非乘车,正为了一一标注坐标,用模型解决渗水与变形问题。安全是矿井的底线,也是科研的底线。
有人或问:煤炭与生态,能否共生?榆树与长城二矿给出了答案:智能化开采减少岩层扰动,充填技术让采空区不再塌陷,而我们的Π型梁检测,则在默默延长巷道寿命。
进口设备再先进,也不了解鄂尔多斯软岩的脾气;国外经验再丰富,也未必懂得这片土地的倔强。我们一次次校正传感器,一遍遍修改模型,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科研的尊严正在于自立和创新。数据是我们自己打下的桩基,失败是筑起未来的脚手架。
出井那一刻,阳光刺目。
我回望那黑黢黢的井口,我想,这就是科研最真实的模样,能在最黑暗的地方照亮人心。


【作者:2024级硕士生 王子骋 来自单位:齐鲁交通学院 责编:谢婷婷 赵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