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院未来“职”通车活动参加者 周颖

发布时间:2025/11/13 21:18:05     

11月13日 星期四 晴

坐在宿舍的书桌前,指尖敲击键盘,青岛海风的气息、简餐的味道,以及心中那份被点燃的新奇与震撼,依旧清晰如昨。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四学子,我有幸搭上学院“未来‘职’通车”的快车,于11月11日至12日,奔赴青岛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访企拓岗研学活动。

这次研学行程紧凑,收获丰富。学院为我们精心挑选了五家各具特色的企业,从通达全球的供应链管理,到富有活力的爱笛卡教育,再到设计感十足的万青家居,以及充满前沿思维的外贸赋能中心。每一站都像一扇窗,让我们窥见不同行业的运作逻辑和对人才的需求。我认真听着企业宣讲,努力与校友前辈交流,试图在脑海中勾勒自己未来的职业轮廓。而最让我这颗习惯于语言文字的文科生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最后一站——青岛大晃机械有限公司。当大巴车缓缓驶入城阳区流亭空港工业园,厂房映入眼帘时,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开始了。

如果说前几站的参观尚且还是在“文科领域”内加深各种不同职业方向的理解,那么大晃机械则完全将我带入了一个“陌生”的新世界。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它作为我们此次行程的收官之站和那身笔挺帅气的工服,也不仅仅是那份贴心准备的、精致可口的简餐所带来的异国文化体验。最根本的吸引力,在于它所在的船舶机械生产领域,对我而言,是一片从未涉足的“知识盲区”和“工业奇观”。

在宣讲与交流中,我了解到大晃机械的严谨与专业。校友前辈分享的工作心得,不仅提到了语言能力在技术资料翻译、跨国沟通中的关键作用,更强调了在精密制造业中所需的极致细心、团队协作和对流程的严格遵守。这让我明白,文科生所培养的沟通能力、跨文化理解力和人文关怀,在机械制造业这样看似“硬核”的环境里,同样能找到独特的用武之地,成为连接技术与市场、沟通中外的桥梁。

随后,跟随工作人员的引导,我们走进了生产车间。瞬间,机器的轰鸣声包裹了我,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尘土味,却并不令人反感,反而有种奇异的、属于创造与实干的气息。高大的机床如同沉默的巨人,巨大的金属毛坯在经过一道道精密工序后,变成光滑规整的船舶零部件。那种由庞大、粗糙到精细、坚固的转化过程,充满了力量感和逻辑美。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支撑起全球贸易航运的庞然大物,正是由眼前这些看似冰冷的器械和工人们专注的汗水一点点构筑而成的。这无疑极大地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对“工业”和“制造”这两个词有了血肉丰满的理解。

两天研学,匆匆而过。当我们在暮色中踏上返程的高铁,身体疲惫,内心却无比充实。这次“未来‘职’通车”之旅,不仅是一次求职的预热,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它让我看到了课堂之外的广阔天地,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度,有了一次珍贵的“破壁”体验。我深刻认识到,职业的世界没有文理的绝对界限,保持好奇、勇于探索、不断学习,才是面对未来的不变法则。


【作者:2022级本科生 周颖 来自单位:外语学院 责编:赵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