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立摆实验参加者 张皓楠

发布时间:2025/11/14 21:48:16     

11月14日 星期五 晴

今天一早,我怀着既紧张又期待的心情走进实验室,参加为期一上午的倒立摆实验。这是我们自动控制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而时间只有短短三个多小时,任务十分紧凑。

八点半准时开始,老师先用二十分钟讲解了实验目的和操作流程:通过搭建倒立摆系统,理解其不稳定性,并利用PID控制实现摆杆的平衡。我们六人一组,我与同桌迅速分工,我负责连接硬件与参数调试,他负责数据记录和上位机操作。

我们迅速动手,将直流电机、滑轨、小车、旋转编码器和摆杆一一组装。连接线路时,我格外小心,确保电机驱动线、编码器信号线和电源线一一对应,避免短路或信号干扰。通电前,我们反复检查接线,确认无误后才打开电源。电脑上的LabVIEW界面顺利读取到小车位置和摆杆角度的初始数据,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是核心环节——控制器调试。我们先在仿真环境中输入初步的PID参数:P=5,I=0.1,D=1。点击运行后,小车猛地一冲,摆杆瞬间倒下,发出“哐”的一声。第一次尝试失败了。我们分析数据曲线,发现比例增益过大,导致系统响应过激,产生剧烈震荡。

时间已过去一个小时,我们有些着急。调整策略后,我将P值逐步减小,尝试P=2,同时关闭积分和微分项,先观察系统基本响应。这一次,小车动作温和了许多,但摆杆仍无法稳定,缓慢倾斜后倒下。我们意识到,仅靠比例控制不足以克服系统的不稳定性。

十点刚过,我们决定启用微分项来抑制变化率。经过几次尝试,设为P=2.5,D=1.2,I仍为0。再次启动,奇迹发生了——摆杆在倾斜约15度后,小车迅速向反方向移动,成功将摆杆“拉”回竖直位置,并在平衡点附近小幅振荡。虽然还不完美,但系统已具备自稳能力!

我们抓住这宝贵的机会,微调D值以减小振荡。当D增至1.5时,摆杆的晃动明显收敛,小车移动平稳,最终实现了持续10秒以上的平衡。我们激动地录下视频,并导出数据曲线作为实验结果。

最后二十分钟,老师逐一验收。轮到我们时,系统顺利启动,摆杆稳稳立起,小车轻微移动进行修正。老师点头:“不错,响应快,超调小,参数整定合理。”短短三个多小时,从零开始到成功控制,成就感油然而生。

实验结束,我们迅速整理设备。虽然时间紧张,过程紧凑,但每一步都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问题分析与团队协作。倒立摆虽小,却让我真切体会到自动控制的精妙——用反馈驾驭不稳定,用算法实现平衡。这短短一上午,收获远超预期。


【作者:2023级本科生 张皓楠 来自单位:机械工程学院 责编:杜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