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参观者 安泊仰

发布时间:2025/11/14 22:17:51     

11月14日 星期五 晴

清晨八点半,我们网安学院的学生们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集合,统一乘坐大巴前往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深秋的晨光透过红枫,车厢里少了平日的喧闹,多了一份沉静。作为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大三学生,我深知今天的活动不仅是一次参观,更是一堂特殊的历史课。

十点整,我们抵达博物馆山脚。在售票处前的空地上,辅导员组织我们肃立默哀。低头的那一刻,时空仿佛倒流——128年前的此刻,德军正是在青岛栈桥登陆,开启了这座城市17年的殖民史。默哀中,防空警报响起:预先警报悠长沉重,空袭警报急促尖锐。36秒的鸣响中,凉风凝滞,唯有历史的回响穿透时空。

走进博物馆,巨大的“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标语瞬间将我们拉回那段屈辱岁月。展厅以“还我青岛”为主题,通过“德占青岛”“日德战争”“苦难归程”三大展区,层层展开青岛从殖民阴霾到主权回归的艰难历程。在“德占青岛”展区,1897年《胶澳租界条约》的复印件静静陈列,展柜中一份德军军事布防图的手绘副本,更让我联想到当今网络空间的安全威胁。历史上殖民者依靠情报优势长驱直入,而当今某些国家同样凭借技术垄断实施网络渗透与数据窃取。作为网安人,我们当以史为鉴,将“技术自主”视为国家安全的生命线,全力突破芯片、操作系统、加密算法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壁垒

转入“日德战争”展区,一幅《时局图》以狼喻日本,盘踞山东的狰狞形象令人窒息。展柜中日军制作的青岛陷落“凯旋”纪念章,无声揭露着殖民者的狂妄。而“苦难归程”展区内,五四运动时期“还我青岛”的传单与巴黎和会照片并列,揭示着“弱国无外交”的残酷现实。十一时半,我们沿阶登上炮台遗址。这座亚洲保存最完整的一战军事建筑内,旋转瞭望塔的铁轨磨损痕迹清晰可见。触摸锈迹斑斑的钢板,我想到史料所述:技术落后与体系僵化,比武器缺失更致命。这座炮台何尝不是百年前的“物理防火墙”?而今天的网络空间,正是没有硝烟的新战场。

辅导员在观海平台总结道:“历史上,德国仅是用蹩脚的理由,就强占了我们青岛,弱国无外交呀”他看向我们,“你们未来守护的,就是数字时代的国门。”

回程大巴上,无人喧哗。窗外是现代青岛的繁华景象,而那段从殖民屈辱到主权回归的历程,因警报声与历史遗迹的交织,已深深刻入每个人心中。作为未来的网络安全守护者,我更加明白:代码世界的防线,亦是新时代的长城。


【作者:2023级本科生 安泊仰 来自单位: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责编:杜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