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20 20:50:34
11月20日下午,我现场聆听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研究院杨华副院长所作的“在奔跑中调整呼吸”专题报告。报告结合央视实践,深入阐释了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规律,内容详实、指导性强。结合离退休宣传工作实际,我有了几点体会。
一是坚持“目中有人”,增强宣传的贴近性和共鸣感。报告中提出,有效传播的前提是“目中有人”,内容须契合受众的实际需求和情感共鸣。在离退休宣传工作中,老同志阅历丰富、结构多元,曾是学校的奠基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因此我们的宣传工作不能仅停留于政策传达和活动通知,必须实现从“我们想讲什么”向“老同志关心什么”的视角转换。具体落实中,需准确把握老同志在健康养老、待遇保障、精神文化、学校发展、晚年价值等方面的核心关切,善于从老同志经历和学校历史中挖掘鲜活素材,如在报道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老党员时,不仅要介绍履历,更应展现其坚守信仰的心路历程。同时,我们也注重建立信息与老同志的关联,在传达学校进展时,联系老同志过去的贡献,例如介绍学科成就时提及曾在此领域耕耘的老教授,让老同志感受到自身奋斗价值的延续。在此基础上,宣传内容才能贴近老同志的实际与情感,切实提升信息到达率和接受度。
二是精心设置议题,强化引导力与大局观。报告中提出,议题设置是关键,主流媒体应善于“接通天线与地线”,并清晰表达“现场与立场”,这对我们把握宣传方向、提升内容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所谓“天线”,指的是上级精神和宏观大局,包括国家老龄工作政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学校党委决策部署;“地线”则是基层实际,即学校离退休同志的现实生活与所思所盼。为此,离退休宣传工作要在“天线”与“地线”间建立有机联系,既以“天线”指引方向,围绕践行“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及传承红色基因等主题,宣传健康讲座、文体活动,组织“口述校史”“老党员讲党课”等专题;又以“地线”夯实内容,使议题源于老同志的真实生活,将宏大主题转化为可知可感的具体叙述,让政策精神在基层实践中生动体现。在此过程中,“现场+立场”的表达尤为关键。我们的“现场”是老年大学课堂、文体活动现场、走访慰问一线,在这些场景中,可通过讲述学校故事,体现组织对老同志的重视与关怀,弘扬老同志爱国荣校、乐观向上、老有所为的精神风貌,从而引导激励老同志继续为学校发展贡献智慧。我们通过设置兼具高度与温度的议题,清晰传递立场,能够有效凝聚共识,使宣传工作更好地服务学校和离退休工作大局。
本场报告使我深刻认识到,在传播模式快速变化的今天,离退休宣传工作既要保持内容活力,积极适应新载体、新要求,又要坚守根本,聚焦服务对象,持续优化宣传方法。今后,在我将着力提升议题设置能力,用心创作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宣传内容,与团队一道共同增强学校离退休工作的宣传效能,更好地服务与凝聚广大老同志。
【作者:工作人员 尹帅 来自单位:离退休工作处(离退休党委) 责编:谢婷婷 赵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