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20 20:10:13
11月20日12:40,我参加“新生杯”创业大赛的院赛答辩。评委老师点头示意后,我走下那个小小的讲台,心中翻涌的,不是预想中的狂喜或失落,而是一种奇异的、混合着疲惫与释然的平静。
一个月前,我对创赛一无所知,对“创新创业”“商业计划书”“路演答辩”这些词汇的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一个月,是时间被高度浓缩的一个月。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踏进项目实验室时的震撼,那些精密的仪器、复杂的图纸和学长学姐们专注的身影,让我第一次真切地触摸到了“工程”的温度。在学长手把手的教导下,我第一次操作设备,记录数据;在指导老师一次次不厌其烦的会议中,我们打磨逻辑,字斟句酌地修改PPT和讲稿。从市场分析到技术痛点,从一片混沌到逐渐清晰,我学到了远比书本上更生动、更深刻的知识。我明白了,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它源于对现实需求的洞察和一次次枯燥实验的积累。
而今天,就是检验这一个月成长的时刻。答辩场上,站定,鞠躬,打开PPT。我深吸一口气,没有先前的紧张,我只是像平时那样自然地将我的项目讲了出来,虽然只讲了三分钟,但我的眼前却是我们这一个月备赛过程的点点滴滴。那些每天熬夜改的方案,放弃休息时间查找的资料,纷纷涌现在我的脑海,我的心里只有从未有过的自信与从容。
在问辩环节,评委王老师指出了我们项目中的一个技术细节,问题很尖锐。有那么一瞬间,我的大脑似乎空白了。但紧接着,一个月来培训、讨论的成果显现了出来。我没有慌乱,而是诚恳地承认了其中的不足,并结合我们所学的知识,阐述了我们的思考和改进方向。我看到王老师微微点了点头并给予我们项目的肯定。那一刻,我明白了,答辩的意义不在于完美的“标准答案”,而在于展现你思考的深度和成长的潜力。
当一切结束,我走出答辩教室,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那是一种如释重负的轻盈,更是一种成长的释然。结果,在此时此刻,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回望这一个月的旅程,看到的不是一个怯懦的新生,而是一个敢于挑战未知、在团队协作中学会担当、在压力下完成淬炼的更好的自己。
感谢学长学姐的无私引领,感谢指导老师的悉心点拨,也感谢那个在十月毅然报名的自己。这场院赛,于我而言,不止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第一课”。它让我相信,只要勇敢开始,踏实前行,成长的蜕变,就在每一个全力以赴的当下。
【作者:2025级本科生 吕金泉 来自单位:机械学院 责编:谢婷婷 赵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