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22 20:40:32
今天,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威海校区复赛落下帷幕。当我以总排名前12的成绩晋级一校三地“成长赛道”40强时,内心涌起的不仅是喜悦,更有一份沉甸甸的“确认”——这条以文化传承为核心的职业道路,我选对了。
作为一名大二学生,我的备赛是从大一起就围绕“潍坊风筝文化传承”这一目标展开的系统准备。大一上学期,了解到这个比赛后,我就有意识地将每个学期的学习、实践都纳入职业规划的框架中。
专业深度上,我在保持优良学业成绩的同时,注重提升文案写作和文化解读能力;实践厚度上,我利用寒暑假,数次前往潍坊风筝工坊,系统记录传承人制作全过程,累计整理笔记万余字,校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的荣誉是最好的证明;创新高度上,我带队负责的风筝非遗项目不仅荣获全国一等奖,更让我坚信传统与创新可以完美融合;情怀温度上,我参加的支教队伍在潍坊、石泉开设风筝文化课程,累计授课80余课时;协作广度上,从省级三下乡团队核心到国赛项目负责人,教会了我如何凝聚团队力量。这些过程中经历的挫折与突破,都成为我今天站在赛场上的底气。
比赛现场,我以“五维竞争力”为主线,将贯穿大学两年的实践系统呈现。答辩环节,评委肯定了我职业规划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当被问及大二学生如何确保规划的可行性时,我展示了从大一至今的实践轨迹:每个学期都有明确的能力提升目标,每个假期都有对应的实践安排。这份始于大一的持续努力,让我的职业规划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着扎实的实践基础。
其他选手的展示更让我看到了多元的职业追求: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与贸易双学位专业的同学立志成为外贸战略咨询员,艺术学院的手风琴手已收到春晚邀请,商学院的同学要成为农业职业经理人,新闻专业的学长坚守媒体理想。这些不同的职业目标,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多元价值选择。
比赛结束后,我想起潍坊老艺人那句“风筝飞得再高,线始终在放风筝的人手里”。对我而言,这根线就是文化根脉与职业初心。晋级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根据评委建议,我将完善“点-线-面”发展体系:在能力点上强化项目管理,在发展线上打通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闭环,在资源面上构建协同网络。这场比赛让我确信,当个人理想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职业发展便获得最强动力。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既要脚踏实地提升专业能力,也要勇担文化使命。只要紧握文化传承这根主线,定能让传统风筝在新时代飞得更高更远。
【作者:2024级本科生 王艺静 来自单位:文化传播学院 责编:蒋晓涵 李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