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交通学院与土建与水利学院联合新生杯辩论赛参加者 侯海彬

发布时间:2025/11/26 20:35:00     

11月26日 星期三 晴

当“2025齐鲁交通学院与土建与水利学院联合新生杯”辩论赛的冠军归属落定,我们——交院B联队的成员相视而笑。没有狂喜,只有尘埃落定的平静。这份荣誉,为我们五周四战的旅程画上了圆满句点。

一个月前,我们第一次围坐讨论时还一片生涩。有人翻着空白的笔记本,有人小声练习。首场比赛赢得侥幸,评委善意提醒:“陈词不要拍桌子”“被质询不能反问”。赛后复盘,我们自嘲是“草台班子”,却也在不完美中燃起了好胜心。

真正的转折突如其来。备战“大数据时代,真相是否越来越远”时,一位队友因故缺席。

“临时找人?”

“不,三个人上。”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这个默契的决定。队长扛起两个辩位,我们互相打气:“把我们的东西打出来就行。”当评委赞叹“没想到三个人都这么强”时,我们终于相信——这是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

此后人员更迭,新队友带来新活力。半决赛的政策辩是全新领域,我们在图书馆研讨室相伴到深夜,回寝路上仍激烈讨论,清冷晚风见证着我们的执着。

决赛辩题“人生应是旷野还是轨道”,我们抽到“轨道”——这个我们内心并不认同的持方。备赛最挣扎的,是要先说服自己。直到我们想起:如果没有“新生杯”这条轨道,这群人不会在深夜为定义争得面红耳赤;没有立论框架的轨道,我们在场上必将迷失。原来,轨道不是束缚,是让平凡旅程通向远方的依托。

决赛那天,未能上场的队友早早坐在台下,每次对视都竖起大拇指。赛前他发来长文,肺腑之言让我们动容。带着“别多想,上去绽放吧”的鼓励,我们踏上最终赛场。

回望来路,没有太多鲜花掌声,没有热闹聚餐,甚至没有像样的夺冠合影。带队学长忙碌,很多比赛靠我们五个新生自己摸索:一点一点学,一点一点挖,不停不停地想。但正是在困境中,我们的心真正凝聚在一起。

从发言脸红到侃侃而谈,从各自为战到互相兜底——辩论赠予我们的远不止奖杯。它让我们懂得:为“轨道”辩护,是探寻秩序下的自由;在“大数据时代”保持清醒,是审慎追寻真相的自觉;即便自认“平凡”,也“不要坦然接受自己只是麻瓜”,因为勇气与努力本身就是魔法。


【作者:2025级本科生 侯海彬 来自单位:齐鲁交通学院 责编:谢婷婷 栾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