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山大日记:法学院 傅新

发布时间:2014/05/21 18:35:35     

5月20日 星期二

  今天,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来到了法学院。故而,我们也将有幸聆听到清华大学廖凯原教授、徐炳教授的精彩发言。

  下午三点,我们来到了法新楼316报告厅,当得知本次的报告以英语演讲,还配有同声翻译的时候,我顿感此次报告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经过主持人武树臣教授一番简单的介绍之后,讲座正式拉开帷幕。

  廖凯原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中国梦就是轩辕大同》,他的发言富有激情和感染力。首先以“谁是第一位律师”为引,勾起了我们的兴趣。在他的认知里,轩辕黄帝是第一位律师,这种说法令我们大为吃惊。毕竟,即使在我们的印象里,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压迫下,法治文明始终没有出头之日,更何谈律师。随后的时间里,他引经据典,为我们讲述了他的理解,令我们茅塞顿开。我们了解到,轩辕黄帝被视为第一个提出“人具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的人,之后的诸子百家也均是以此为基提出了各自的主张,甚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构想也与此不无关系。随后,他又将自然科学代入社会科学,二者结合推导出一系列复杂的公式来演化人类的起源历程,令我们很是震惊。再加上最后的配乐英文诗朗诵,这次发言真可谓是别开生面。遗憾的是,由于时间有些不充分,徐炳教授并没有将他的论点展开叙述,但同样给了我们不小的启发。

  经过几位同学的请教之后,第三届尼山世界文化论坛的法学院之旅渐入尾声。主持人武树臣教授的一番总结同样发人深省。他从专业历史领域对轩辕大同进行了一番评述:第一,大同的精髓在于融合;第二,大同是夷夏双方共同发展,相互进步的结果。第三,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身为中国人,我们要尊重、热爱、发扬中国的文化,而不是羡慕于其他“先进”的文明。

  我想,这其实也是举办尼山世界文化论坛的初衷之一。不同的文化交流碰撞,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笔最为宝贵的遗产。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让这些瑰宝在我们的手中消失殆尽。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一种底蕴。而且,这底蕴同样是一个我们未曾开发完毕的大宝藏。比如轩辕大同,在此之前,有谁曾经对此有过研究?五千年的时光给华夏大地留下这笔宝贵的遗产的同时,也给它上了一层枷锁。

  多少古老的文明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多少世代相传的记忆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多少青少年对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不屑一顾?没有人对此做过详细的统计,如果有的话,想必结果一定令人触目惊心。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

  不过同样有着一大批新鲜的血液接下了前辈们的接力棒,以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为己任。随着中国的日渐强大,无论是什么方面,我们都不惧怕别人。文化自然也不能甘于人后,这是一种民族自豪。将这发扬光大,希望其中有你,也有我。



【作者:法学院2012级本科 傅新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