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21 17:35:17
点击:
连日地阴雨过后,迎来了难得的晴空万里,阳光和煦。周二的中国古代诗词曲赋课上,听赵老师说张老师(张忠纲先生)从旧金山回来了,我和同门四人按捺不住激动地心情,晚上便和赵老师联系问能否见见张老师,赵老师很快就给了我们回复,暂定于周五上午,张老师来知新楼和大家见面。今天上午九点左右我们同门四人便和赵老师在1916办公室等候张老师,赵老师说张老师先去中心医院领一下体检报告单,很快就过来。?xml:namespace>
说曹操曹操就到了,门口突然出现一个衣着朴素的长者,他精神矍铄,看上去真不像快八十的人。开口第一句话便是“我没来晚吧”,他先是询问了我们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本科在哪读的大学,然后讲道这次回来主要是为了参加五十年的北大同学聚会,当说起老同学中已有一些离开人世的时候,神情变得凝重起来,“我是班上年纪最小的,都是快八十的人了,再不聚聚,以后就真的没有机会了。”“回忆起过往,北大的日子是最难忘的,58年入学的时候,我是山东唯一的北大新生。当时是以中农的身份入学的,要是富农,恐怕就没机喽。”
张老师讲到当年北大的日子是充实丰富的,各种学生活动,各路学者大儒的演讲,丰富的藏书,还有物美价廉的食堂。北大的思想是自由的,对于一个问题,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最感到欣慰的是,北大的时光他没有浪费一分钟,切切实实的利用了它得天独厚的资源。他省吃俭用,免费的白米饭对于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十分宝贵,每顿饭都要吃掉两大白瓷碗。菜他总是捡便宜的吃,“幸亏北大的伙食好啊,两分的菜已是十分美味”,剩下的钱都用来了买书。大学毕业,张老师没有去工作,而是选择了继续攻读研究生,这个选择让他的父亲大为不解,“研究生是干嘛用的呢?”
然而,张老师毅然选择了他喜爱的道路,他说:“我一生没离开过学校,一辈子也没经历太大的挫折,走出校园,或许没有现在好,我不太适应外面。”当时,国内的几大名师像钱钟书,夏承焘,冯沅君等都在招收研究生。最终,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加上冯先生时任山大副校长,正好借此回到家乡。他是当时山大文科唯一的研究生,当年,山大有以“冯陆高萧”为代表的古典文学研究群体,从先秦文学到明清文学研究,各自位居翘楚。冯先生研究的是宋元时间段,她对张老师要求十分严格,每周都要针对要学习的作家开列长长的书目,不仅要阅读作品,还要写几十页的记录,从生平,作品,思想特点到艺术特色丝毫不落。冯先生对作业修改的十分细致,甚至有错误的标点都要标示出来,对于不能简单说清楚的问题,冯先生便在每页的空白处写上详见的书目。每周一改,张老师两本厚厚的笔记本轮流“上岗”。突然,他扭头对赵老师说“你见过我那几本笔记吧,现在还保留着,时不时翻出来看看,十分怀念冯先生。”
文革结束后,萧涤非先生让张老师跟他做研究杜甫的工作,此后的三十几年,张老师没有一丝懈怠地埋首杜甫研究,直至今年,杜甫全集终于面世。取得今日的成果,其中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张老师十分健谈,期间掺杂着各种逸闻趣事,让大家开怀大笑。不知不觉间,已是下午的两点多钟,因为赵老师还有事,大家才与张老师依依道别。
听张老师的一席话,先前只在书中出现的名字,好似活灵活现的就在自己眼前。他们治学的严谨,他们生活的趣事,他们对后生的关照,让我们领略了一个个真实丰满的人物。与长者谈,必有所得。张老师的殷殷告诫“抓紧时间读书,每一分钟都不能浪费,研究生是你们读书的最好时间,走出校园,就难有这种机会了”,日后将时刻督导着正在读书求学的自己。感谢张老师,祝您健康长寿!
【作者:儒研院2014级研究 罗娇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董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