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30 21:45:36
点击:
春风和煦,丽日舒长。今天恰逢国际医生节,我有幸作为研究生代表参加了齐鲁医学院第六届“医者仁心”医学人文月开幕式并发言。
今年是齐鲁医学院办学161年、齐鲁医院建院135年。这座诞生于戊戌变法风云中的医学殿堂,不仅是医学传承的圣地,更是人文精神的摇篮。从华美医院时期的施医布道,到抗战时期西迁四川坚持救死扶伤,人文精神始终熔铸于齐鲁医学人的血脉之中。从尤家骏教授甘冒风险治疗麻风病、杨仁忠教授首创人工喉让喉癌患者重新开口说话,到当代我的老师们援鄂抗疫、逆行出征,齐鲁医者用135载春秋书写着“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壮丽史诗。
而今天的医学人文月,既是对先贤风骨的致敬,更是对新时代医学使命的庄严承诺。六年前,我第一次参加了医学人文月活动,六载春秋,它始终滋养着我的求索之路。初入齐鲁医学殿堂,第一堂课就是系统解剖学,“无言良师,授吾医理。敬若先贤,临如活体”的铮铮誓言,是我对医学人文的初印象。四年前当我有幸被选拔为一名SP病人,近百名考生对我进行体格检查的时候,我懂得了“人文关怀”在病人心里沉甸甸的份量。而六年后的今天,当我轮转EICU的时候,面对那些气管插管不能说话的病人,我常常去和他们握手,当他们用力握住我的手回应的时候,我好像明白了“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意义所在,而我肩上的担子也更沉重了起来。

我时常想,医学人文到底是什么?它,是手术刀无法触及的生命温度,是CT影像无法捕捉的灵魂震颤,更是让医学回归“人的科学”的精神皈依。正如今天开幕式上齐鲁医学院党工委书记、齐鲁医院(第一临床学院)党委书记陈鑫教授所言:“医学是以‘心灵温暖心灵’的事业,好的医生往诊室、病房一站,就让病人如沐春风。”在人工智能挑战传统医疗的今天,在医患关系面临新考验的当下,医学人文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医者安身立命的根基。我们青年医学生自当以仁心为纸、以精诚为墨,用所学知识服务患者,在临床工作中保持仁心,在科研创新中坚守人文底线,努力成为一名眼中有光、胸中有志、腹中有才、心中有爱的齐鲁医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