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10 22:15:17
点击:
清晨6点30分,北京的天刚泛起微光,我已带着山东大学志愿者团队抵达2025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会场。作为领队,我提前梳理了当日任务清单:7点前完成注册台物料清点、9点上午承担注册台登记与主会场周边引导、下午全程参与专项论坛。看着团队成员胸前整齐佩戴的志愿者证,我在心里默念:今天既要做好“服务者”,更要当好“见证者”,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


7点整,注册台准时开启。桌上的《全球电力发展转型报告2025》《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与展望2025》等成果报告摞得整齐,嘉宾胸卡按国家和机构分类摆放,每一份物料都承载着大会十年的沉淀。

上午8点30分,完成注册台交接后,我带着两名志愿者赶往“技术创新”平行论坛会场。按照布场标准,我们需要将7把座椅均匀围绕圆桌摆放,确保每一位嘉宾都有舒适的交流空间。蹲在地上调整桌布褶皱时,无意间看到会场屏幕上正在播放全球能源互联网十年发展历程的短片——从习近平主席2015年提出倡议,到如今纳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画面里的每一个数据发展都让人振奋。

主会场全体大会即将开始,我转场至会场入口引导岗。此时的走廊里已是人头攒动,有来自埃及电监会的官员,有华为、隆基绿能等企业的负责人,还有不少高校的能源领域学者。“请问‘绿色金融’平行论坛在哪个展厅?”“请问洗手间怎么走?”面对此起彼伏的问询,我用手势清晰指引方向。当看到韩正副主席在工作人员陪同下考察成果展示展位,与国家电网、三峡集团的参展代表交流时,我忽然意识到,我们的引导不仅是“指路”,更是在为全球能源领域的合作搭建桥梁。每一个微笑、每一次解答,都是中国青年向世界传递的友好信号。


下午2点,“绿色电力项目开发模式与投融资机制创新论坛”准时召开,论坛上,亚洲开发银行的代表分享了与合作组织联合支持发展中国家光伏项目的案例。提到“通过电网互联,让非洲偏远地区的居民也用上清洁电力”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在发言中强调“要加强能源可及性合作”,这让我想起上午引导一位津巴布韦能源部门代表时,他曾感慨“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

傍晚6点,一天的志愿服务接近尾声。回望这一天,从注册台的细致登记到会场里的精准引导,从布场时的汗水到论坛中的思考,每个瞬间都充满意义。辛保安主席提出的“加快清洁能源可靠替代”“加强能源电力国际合作”等五项行动,韩正副主席倡导的“共同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四点倡议,不仅是大会的共识,更成为我心中的“绿色使命”。作为山东大学的志愿者,我们或许只是这场盛会中的微小一员,但我相信,今天收获的感动与认知,会化作未来关注能源领域、践行绿色理念的动力,让“能联全球、能量无限”的理念,在青年群体中不断传递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