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29 21:55:09
点击:
作为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一名学生,我前往上海参加了WDCC世界设计之都大会,这是一次让我跳出课堂、看见设计本质的成长洗礼。2025WDCC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以“设计无界,生生不息”为主题,这场汇聚全球设计智慧的大会以诸多真实可感的观点与案例,为我揭开了设计作为系统性变革力量的深层价值。经历了这几天的大会,我也有许多感悟和理解想在日记里写下。
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我曾误以为设计的核心是“美感表达”,但大会论坛上行业前辈的分享,彻底重构了我的认知框架。在“服务设计赋能生态、生产、生活”主题会议上,娄永琪先生的话让我醍醐灌顶:“服务设计正转向产业与创新的核心引擎,将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服务设计不仅是改善体验的工具,更是应对全球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这一观点在《公共服务设计上海行动2025》中得到了具体诠释——从AI驱动的主动服务,到弥合数字鸿沟的适老化设计,设计正以系统思维优化城市运行的每一个环节。这种“大设计观”在中意设计论坛上愈发清晰,张海华设计师将东方哲学与欧洲现代主义融合的实践让我明白,设计语言能跨越文化边界,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

可持续与科技融合的实践,则让我看到设计的未来维度。步入展馆,主通道200米的跑道竟由回收运动鞋塑料再生制成,这一细节生动诠释了“生态设计”的内涵,也呼应了世界绿色设计组织邢雷理事长对设计生态价值的强调。在“上海设计100+”专题展的“设计洞见未来”版块,同济大学与腾讯云联合上线的大模型智能体“TT设计学院”令人瞩目,而阿里国际与同济共建的数智蓝海实验室,更用AI优化跨境电商全流程的案例,展现了技术如何为设计赋能。尤其在“AI驱动的健康设计前沿”论坛上,东华大学王亚男研究员分享的AI气味识别编码技术,让我真切感受到设计、科技与健康领域的跨界可能,也打破了我对设计应用场景的固有想象。

“设计无界”的理念,在跨领域案例中愈发立体。同济大学与中国电信共建的公共服务设计联合实验室,更将这种跨界落到实处,通过数字化与绿色发展的融合探索智慧城市创新路径。这些案例让我深刻意识到,未来的设计师绝不能困于单一领域,唯有打破学科壁垒,才能催生真正有价值的创新。
披着晚霞离开展馆时,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好像在替我诉说我的不舍。2025WDCC大会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展览,更是一次认知的“校准”。它让我明白设计不止有美学和人文的温度,更有驱动产业升级、守护生态永续、连接多元文化的力量。回到校园,我将把《2025中国服务设计发展报告》的核心观点与跨界案例整理成专题笔记,更要在后续的学习和实践创作中践行“以人为本”的初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场与世界设计前沿的相遇,已在我心中埋下种子,未来,我愿成为一名能让设计“生生不息”的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