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山大日记:国际研讨会暨研修班学员 Katherine Yang

发布时间:2017/07/17 09:26:38   点击:  

7月16日 星期日 晴
  绿水青山,婀娜多姿,洋洋大观,如登春台。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风景秀丽,而高质量的交流项目也让我惊喜连连。作为芝加哥大学大二的学生,暑期来到山大的公共治理研究院学习中国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治理问题,这让我感触颇深。从高楼林立的芝加哥回到风光旖旎的上海,再乘坐高铁来到正在建设的青岛校区,一路上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中国的发展和变化,仿佛铁轨是一条跳动的脉搏,其中流淌着祖国的热血。作为一个专注于理论研究的学生,此次来到山大后,我终于有机会把平时书本上、课题中、新闻里对中国发展的简单描述与立体的现实结合了起来。俗话说,从书本里来,却不能简单地又回到书本里去。实践出真知,只有反复从理论走向实践,又在实践中提出新的理论,才能离真理越来越近。而本周在山大举办的公共治理国际研讨会暨研修班,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对于学者来说,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一样重要。学问是学出来的,是问出来的,更是走出来的。  
  乘着公共治理研究院揭牌仪式的东风,本次国际研讨会暨研修班于7月13日正式开始,到场的不仅有来自海外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日内瓦大学、加州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高校师生,还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全国高校、社科院、政府政策研究部门的教授、老师、研究员。三天的议程内容琳琅满目,涵盖了“形形色色的治理:国家与企业”、“贸易与投资的政治经济学”、“监管、信息与城市暨环境治理”、“中国发展轨迹”、“比较城市治理”、“国家和国家—社会关系”、“教育政策与教育投入”、“中国与全球治理”以及“社会调查与公共治理、信任与幸福”等九个专题。
  其中,我对于中国本土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山大教师们的研究课题最感兴趣。比如山东大学侯麟科老师从农民抗争现象切入,详细分析了其与基层考核压力和乡村腐败问题的关联。黄晴老师谈到了中国旧城改造问题,并以青岛旧城改造为例,形象地勾勒出了旧城改造治理中的机遇与挑战。刘琳老师围绕“非直接利益冲突”问题展开讨论,诠释了中国社会在转型期间出现的结构性冲突,并在此基础上就冲突的根源、模式以及影响作了细致的归纳与总结。他们所做的不是简单的由文本到文本的定性研究,而是在掌握了大量、多元的一手数据,经过反复比较、筛选,并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定量工具进行反复演算、建模,最终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除了山大的老师以外,外来嘉宾们的发言也让人印象深刻。南开大学的朱光磊教授谈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特别是对政府基本职能和职责的转变、划分、发展和变化提出了新的理解。北京大学的徐湘林教授讲到了地方治理中的政治动员,他对实地调研中发现的自上而下单一的动员和压力分配方式提出了适用性和有效性的疑问。这些都是我在国外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二位的讲话不过几十分钟,却字字珠玑、蔚为大观,让我对中国社会、政治和公共治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次研修班时间紧凑、内容丰富。山大提供的舞台让近三十位专家教授同台演绎,展示了中国社会科学界的活力、包容和上进。不仅仅在课堂上,在茶歇时、餐桌上、校园中,我们都讨论着形形色色的课题,交流着自己的理解,和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研修班学员们一道畅游在学术探求的海洋之中。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期待山大给我们带来更多机遇与惊喜。


【作者:芝加哥大学 英语和心理系 Katherine Yang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杨璇】